同样,他们也不敢轻视那朱高煦曾经所说的话。
至于得罪不得罪那些当地的宗亲、权贵、官绅,那已经是往后的事情了。
按照他朱高煦的话,我家那大侄子为了新政推行都砍了四十几个人的脑袋,这七个人的脑袋根本不过瘾,还放出话去多来几个人给他过过瘾。
至于朱高煦所说的让他们多去几个人,傻子才会去主动献上自己的脑袋。
可就当镇江府以及凤阳府在度田令的推行上都搞的声势浩大,进展飞速时。
那长孙殿下朱瞻基虽然也靠的是强势的手段,以强权硬推。
辞官的凤阳府官员,朱高煦眼都没眨一下,便命人拖下去砍了脑袋。
遇见这种压根百无禁忌的浑不拎,那些官员是毫无办法。
加上抄家带来的影响,一些小地主,豪绅,纷纷赶来报备。
对此,朱高煦非但没有任何的阻拦,还颇为欣赏。
一个不求多,但一个也不能少。
若只是缴纳一次,或许给点银子,他们又怎么会真的与朝廷硬碰硬。
一个提着官绅的脑袋推行度田令,一个是提着官员的脑袋推行度田令......
可那汉王压根就是用脑袋在堆。
这比打仗要简单.....
可他就是再厉害,碰见这么两位也是歇了菜。
而朱高煦在得到这俩字后,更像是得了什么宝贝似的,隔三岔五闲了就拿出来瞧瞧。
朱棣虽然在看到这折子的时候并没有任何的表情,但或许是为了照顾这傻儿子的情绪,还是给批复了俩字。
倒是他这位内阁首辅,原本靠着稳扎稳打,逐步分化的手段,在那庐州府干的挺好。
今天一家,明天两家,后天就是十多家。
而且这笔巨额银子是每年都要缴纳。
也别什么杀鸡儆猴了。
让那汉王朱高煦是整天露着一张笑脸。
因为他实实在在的看见了那些耕地数目的疯狂增长。
还一封奏折,将近期的进展送往了朝廷,交到老头子朱棣的手中。
抄家一个,多则几十万亩,少的也有数万亩良田。
见谁都是笑呵呵的。
咱就这么一个个来,杀够两百二十个,我就收手.....
毕竟和抄家相比,交点银子又算什么事。
只是他这么费心费力的干下来,心里头却始终提不起劲儿来。
瞧瞧,这说的是人话吗。
并且还大张旗鼓的将此事宣扬出去,甚至命人暗中故意往外传播。
可无奈又有什么办法呢,他杨士奇又没有这两位的魄力、胆量和资本。
况且他们本身的耕地量又不大,多缴也缴纳不了多少,那些权贵之所以不缴纳,实在是因为手里的耕地太多了。
那负责督办南直隶西南部的杨士奇,却倒了血霉。
不过也能理解,他朱高煦这一辈子都在为了让他爹能够认可而努力着,如今好不容易在这处政上得了这么俩字,他如何能不珍视如宝。
这些个读书人也算是红了眼,照着镇江府的法子,便直接套皮干了起来。
一个月后过不了朱高煦这一关,他们一个个还谈什么往后。
短短的一两天内,那凤阳府的度田令推行也是进展飞快。
这份成绩就是随便从朝廷里揪,也没多少人敢说能在半个月内超过他的成绩。
被逼无奈之下,他们为了保命,此时已经是再没什么顾及了。
可是人家最少还有策略,杀鸡儆猴用的就是他杨士奇也颇为叹服。
所以他们才真的是舍不得缴纳。
若是一个月内完不成,他们这些人的脑袋要全部带走。
只能是老老实实的按部就班,按照自己原有的计划,一点点的逐步蚕食。
本来这次下到地方亲自督办新政推行,该是展现其才能的时候,可他怎么也想不到能碰见这么俩货。
两千两百万亩,砍个二百二十个脑袋就够了。
别说是摊丁入亩后的土地税了,就是以往的赋税,加一起也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数目。
尤其是那汉王在凤阳府的事情他也听说了,按照那汉王自己的计算方法,砍个脑袋平均能多十万亩的耕地登记。
短短不到半个月的时间,便完成了百万亩的土地登记和备桉。
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