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墨枉为大学士,之前我还敬他有教无类,谁知他竟做出这种误人子弟的事情,若以后的学子用这字典,还如何学好圣人之言?”
贺念将一封封拆开的信又装回去整理好,“第一学院那么多的人,从洛城里招来的就占十之八九,什么消息传不回去?现在这样还只是小打小闹而已,等着吧,后面还有看头。”
有人赞同自然有人反对,很快双方就在此辩论起来,就如楚海德所说,百姓根本不懂这本字典的意义,而懂的人又有各自的立场,受益的百姓群体不懂发声,这话自然就让别人说了。
楚海德却道:“非也,几位之中也有寒门出身的,若让当时初学识字的你们,以一斤猪肉的价格换取这么一本字典,你们可愿?”
从邓术来投靠路之言的那日,路之言就萌生了一个计划,如何让忠
另一个幕僚皱眉道:“若是将第一学院教学法推广开来,那未来寒门必将兴盛,好一个《百姓字典》,若百姓人人皆可识字,那读书人的地位还如何高贵的起来?怕不又是一场腥风血雨。”
众幕僚听出左相此话之中对苏墨的欣赏之意,在这件事上,只怕左相即便不会站在苏墨一方,也不会是那个反对的人。
“可能理解字义?”宝蓝色儒袍书生再问。
“学会了那注音符号,真的能轻松查阅字典,进而识字?”一名身穿宝蓝色儒袍的书生小声向同桌的人求证道。
“是啊,没有一部大典曾将自身定位为工具书,若识字之初有这么一个工具在,那可以说是事半功倍,听闻第一学院教学所用之书,都有这注音符号,配以字典,学生亦可自学,即便天资平庸之人,没有名师教导,识字破千亦是轻松。”幕僚慨叹道。
在各方纷杂的声音中,侍读学士邓术因参与忠王遇刺一案,被大理寺联合刑部捉拿的消息,也只不过激起了一个小小的水花而已。
洛城之中,茶馆酒楼向来是消息的集散地,宴云河退出朝堂时就曾去茶馆收集舆论消息,监控舆论动向。前几日还在为忠王遇刺一事沸沸扬扬的茶馆,如今已经被另一则话题取代。
“等着吧,总会有人跳出来反对的。”与此同时,左相府楚海德也说出了与贺念类似的话。
“哪里事多了?我看大家都和之前一样。”书童似是有些困惑。
“世家权贵曾垄断传承,自前朝起科举兴盛,虽有寒门贵子涌现,但入的仍是儒学门,而这字典,通篇只为识字,既无圣人之言,亦不颂圣人之德,只怕难以被儒生所接受,也就只能在市井间传播罢了。”另一个幕僚道。
路之言正在接待刑部尚书仝维,对于仝维的来意,路之言可谓是一清二楚,无非就是邓术供出了些什么。
就在这时,突听一人高声道:“这《百姓字典》简直丢我们读书人的脸面,何时这俗体字也可这么光明正大刊印,拿出去让人学习了?如此误人子弟的书籍,合该被列为禁书才对。”
他观察几位幕僚神色,见他们均沉默不言,遂接着道:“但说动摇儒门根基却也是言过其实,此导言言明,本字典只作为工具书使用,何为工具书?这才是这本字典的关键所在。”
“此多事之秋,他们不敢上门,只能先写书信喽。”贺念漫不经心道。
众议
◇
楚海德道:“狭隘之人自会反对。百姓愚昧,不知这是事关自身的大事,只会无动于衷。唯有如苏学士这样的有志之士,一心为开民智之人才会据理力争,但只怕会寡不敌众啊。”
同桌的友人点头道:“绝不可能有假,我亲眼所见卖鱼的那家儿子抱着字典认字,我随意考了他一下,他都靠查字典找到了答案,有字典等于有了一个随身的老师教导。”
幕僚赞同道:“苏学士此举实在托大,他收徒不拘一格虽是众人皆知,但小打小闹也就算了,如今动摇的却是儒学的根基,他怎会不知此事,还将这字典做了出来?”
书童给他的茶盏添好茶,口中好奇道:“这都是第多少封信了?怎不见他们上门拜访呢?”
友人又答:“字典里面的释义均有句读,通篇白话释义,理解起来非常轻松。”
第63章
书童挠挠头傻笑两声,又道:“咱们的字典好像还没外售过,怎么这些先生就都知道了呢?听苏先生的弟子说,他们那边都要被信淹没了,好几个人一天要写十几封来信,苏先生都懒得看。”
但苏墨是明晃晃的忠王党,王相之争难道会以「和」收尾吗?想起左相公子楚静安与忠王的关系,他们再次静默不语,只怕之后的朝堂局势将会风云变幻。
就在洛城百姓还在对忠王遇刺一事议论纷纷之时,殊不知,另一场风暴亦在酝酿之中。
贺念展开信纸,略一扫就将其放在一边,转而又去打开下一封信件,在他的手边已经放着好几封打开的了。
贺念笑骂一句「痴儿」,但还是解释道:“没看到外面那些兵卒吗?都在此安营扎寨了,还看不出是多事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