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儒家表示:总有刁民想害朕!
说白了,不过是独断独行的独夫民贼!
相比较之下,儒家也有法。
翻译翻译就是,加重刑罚,减少赏赐,这才是君主爱民的体现。刑罚重而赏赐少,士卒才会拼死奋战。
居然敢点名礼乐诗书,你这分明是针对我!
这便是里面的愚昧。
无论赞成还是反对,在商鞅看来,都是扰乱国家秩序的行为。
比起法家用酷刑来镇压百姓,儒家更倾向于用礼法仁义来教导百姓,使其克己复礼,国家也就安定了。
儒家的法,便是礼,也可以说是规矩。
这次回答的却是蔡邕,只听他开口道:“子初可有读过?”
简而言之一句话,我不需要你赞同或者反对,我只需要你乖乖听话。
这里面充斥着狂妄、残酷、愚昧、以及对苍生百姓的轻蔑。如果说唯一的可取之处,便是里面时不时透露出的理想主义色彩,却又无处落脚,单薄的可怜。
闻言,林朝点了点头道:“自然是读过的。”
再有的靳令篇,里面阐述了一个六虱的概念,意思就是六种阻碍国家统治的东西。
当然,儒家发展至后来,尤其是明清时期,也成了帝王禁锢百姓思想的工具。
厉害固然厉害,可一旦这台机器停下来的时候,也就到了它分崩离析之时。
说实话,看完这所谓的六虱十二害之后,林朝感觉儒家没当场把商鞅打死,也算得上是大度了。
“此书如何?”蔡邕笑问道。
那这六种东西是什么呢,当林朝第一次看的时候,简直惊掉了下巴。
而这一整套理论说得简单点,就是让国人抛弃礼义廉耻、亲情友情这种多余且无用的情绪,而专心耕种,积极的去当兵打仗。
这便是商君书里面所说的:成大事者,不谋于众。
蔡邕所说的,指得就是,相传为商鞅所着,但也有人认为是后来秦国官吏所着。但不管哪种说法是真,都是原原本本的法家学说。
但这个锅,总不能让秦汉的儒生或者孔孟来背。
变法成功后,又有一群人跑来歌颂商鞅的功劳,结果商鞅又把这群人抓了起来,一样该杀的杀,该流放的流放。
这也是为什么战国时期秦军会屡战屡胜的原因,商鞅的这一套法令,并不是在治理国家,而是打造了一台无休止对外扩张的战争机器!
诸如此类的文字,在里面比比皆是。
不得不说,这的确是反人类的典型。
林朝摇了摇头,幽幽道:“倒是……不怎么样。”
两相对比之下,可以说是儒家完胜。
至于最后的利出一孔,其国无敌。便是把获取财富的一切途径给你断掉,只留下当兵打仗这一条路可行。
这便是狂妄和对苍生百姓的轻蔑。
不得不说,商鞅简直是逻辑鬼才!
六虱曰:礼乐、、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
后世常有不学无术者,把先秦的法家比作法治,这是典型的非蠢既坏。
法治和法家,简直是云泥之别,根本不能同日而语。
一部看下来,林朝除了摇头叹息,再也没什么好说的了。
此外靳令中还有一段话:重刑少赏,上爱民,民死赏。多赏轻刑,上不爱民,民不死赏。利出一空者,其国无敌。
最明显的例子,便是商鞅刚开始变法之时,遭遇一群人反对,商鞅便将其抓起来,该杀的杀,该流放的流放。
这便是法家的残酷之处。
秦朝二世而亡的种子,可以说在商鞅变法之时,便已经埋下了。
法家代表人物商鞅,一贯的主张便是轻赏而重刑。这与乱世用重典不同,这是一种常态化的高压统治,甚至要求百姓士子三缄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