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蔡邕的意思,法家之法,是为一人之法。不顾世间道德,不管百姓死活,甚至不理会天理人伦……
闻言,林朝顿时愣了一愣。
圣人之所以是圣人,因为那是凡夫俗子不可企及的境界。
当下,蔡邕便把儒家之法对林朝讲述一遍。
蔡邕没注意到林朝神色中的异样,而是继续笑道:“我儒学作为法家之师,法家有法,我儒学又岂能无法?”
管子即是管仲,春秋时期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大贤。
但即便如此,这世间也需要律法来规范人的行为。
郑玄点了点头道:“这是自然,若诸子百家尚有可取之处,法家邪术便应永世封存,终不可出世害人。”
依照这个时代的主流,管子还是儒家人物,所以蔡邕听到林朝的答桉后,便有些意外。
依照林朝的想法,最好是儒法并用。
蔡邕说这句话的时候,言语中带着明显的得意与轻蔑。
法家的做法的确刷新了人的三观下限,但要说一点可取之处都没有,也是不太公平的。
若换做法家的处理方式,那可就一点缓和的余地也没有,统统杀光!
这个说法林朝倒是第一次听说,不过细细想来,好像也的确是这么回事。
一言以蔽之,就是只考虑目的,而不顾及实际情况,所以施行起来便是暴政。
一个人若只遵守法律,那这个人很有可能是个人渣无赖。
“在下以为,管子应为法家之首。”
要知道当时太子的两位老师,其中一位可是秦孝公的兄弟,商鞅依旧法不容情,有力捍卫了法之公正!
诚然,人心中的道德始终应该比律法高上一些。
林朝肚子里的知识有限,第一个问题他不能回答,但第二个问题却还能说道说道。
经过蔡邕这一解释,林朝顿时恍然大悟。
儒家也有法?
但郑玄却给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说法:“子初,我儒学自有法,何须用法家之法?”
这便是林朝看,感觉到的那一丝公正的理想主义色彩。
都说汉承秦制
而儒家之礼法,则是脱胎于礼仪规矩,所设立的一切限制,也都与道德价值观相符,所以施行起来便是仁政。
相比之下,儒家在这一点上崇尚世袭罔替,更容易形成阶级固化,这是林朝最不愿意看到的。
听完之后,林朝整个人都震惊了。
见林朝满脸疑惑,蔡邕笑了,捋着胡须说道:“子初以为,法家从何而来?这世间最早的法家人物,又是何人?”
林朝苦笑道:“非是弟子冥顽不灵,只是教化之道,知易行难,治理着天下,终究要靠法度。”
商鞅变法之初,太子犯法,商鞅表示太子是秦国未来的国君,不能处罚,转而便把太子两位老师的鼻子给割了。
处理完之后,儒家还会反躬自省,来一波经典的抛开事实不谈,这么多人反你,难道你就没有一点过错吗?
就拿谋反叛乱大罪来说,倘若牵连的人实在太多,儒家当政者便会考虑影响,顾虑后患,便可能会只诛首恶,其余人酌情赦免。
难道法学真是源自儒家不成?
这种处理方式,便是法不责众最好的写照。
儒家用礼法仁义教化世间的想法固然是高尚的,但未免有些太过于理想主义。
比如商鞅变法,施行二十军功爵,给最底层的百姓提供了晋升通道,打破了长久以来贵族垄断权势的格局。
除了商鞅之外,其他的法家人物,诸如吴起、李悝、韩非、李斯等人,貌似都是儒家门徒。
郑老头你可莫要框我。
虽说蔡邕这些话中肯定有为儒家粉饰的地方,但道理的确是这样。
不过看郑玄和蔡邕的态度,应该不会太顺利。
“好,即便管子为法家先驱,可之后的法家呢,还不是皆出自我儒家门墙。”
由于管仲所在的时间比较早,而他本人的施政方针又不似后世法家那般酷烈,所以有人说他是法家,也有人说他是儒家。
道德这玩意,始终是用来律己的。
听到这里,林朝明白这已经涉及到自己的知识盲区了,便一拱手道:“请蔡公赐教。”
这也是法家如此恶劣,林朝也要将其引入学宫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林朝拱手道:“老师、蔡公,难道法家便一无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