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空间站一期工程进化成二期之后就是这样!
它一侧的舱壁能打开,内部是直径14米的“大肚子”,能装下各种航天器。
这种旋转舱在二期工程里有两个,一个正转,一个反转,等两个完全展开完毕之后会一块开启。
万一某个燃料罐泄漏了,直接关掉连接其他燃料罐的通道就可以,并且修复起来也相对容易。
因为可控核聚变反应堆还无法用到航天器上,所以二期工程还是用太阳能板提供电能,它们都集中在工业区。
它的展开是半自动的,基础结构可以自动展开,加固用的合金管需要航天员舱外行走进行连接和固定,这对穿着厚重舱外航天服的航天员来说是个不小的工程。
相对于要分隔成出不同生产制造区域的生产制造模块,维修保养模块就是几十米长,十八米直径的“铁皮筒”。
之所以搞这么大,除了轨道生产制造模块需要大空间之外,维修保养模块更需要大空间。
到时候“奔月级”飞船可改装为太空垃圾收集船和故障航天器牵引船。
“工业区”后边就是轨道加注站了,一组一组的球形燃料罐被金属结构固定,集合起来的直径会超过30米。
哪怕实用科技的技术很先进,但它的太阳能阵列展开之后还是非常巨大。
前者专用收集太空垃圾给轨道制造模块送素材,后者牵引故障航天器来维修保养模块进行维修保养。
由于二期工程的主体是个长300米中轴结构,最宽处是两个直径100米的大轮子,工业区的大型太阳能阵列展开之后能达到400米,“翼展”会瞬间会超过长度。
因为目前在轨的航天器需要的燃料种类比较多,所以球形燃料罐的数量也比较多,而且怕出意外,一个个的隔开也好操作。
维修保养模块关上大舱门可以形成加压空间,航天员可以穿着轻便的维修专用工作服对设备进行检修,比穿着厚重的舱外航天服在舱外进行作业好了很多倍。
再往后就是二期工程的“工业区”了,包括生产制造模块和维修保养模块,它们的共同特性就是——大!
嗯,长300米,翼展400米的巨大机械飞鸟,在地面就可以目视到轮廓!
它们的直径也是18米,但是跟折叠起来有很多“空隙”的旋转模块不一样,它们不展开,它们本身就是直径18米的大圆柱体。
像“奔月级”飞船这样直径5米,全长10米的“小家伙”,它同时能装下好几艘,更别说比它小的各类型卫星了。
多能围成一个有断口的圆环,正好可以塞进超级火箭20米直径的货舱里。
这么一来,它看起来就像是某种怪异的飞鸟了。
像是略微小一圈的超级火箭飞船,也像大了很多圈的天和核心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