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过这一次······
因为刘盈手中,有一份至关重要的情报,证明今年南下的匈奴人,将比往年的任何一次都更暴躁、更残虐,也更‘坚定’······
“莫非,是草原又遭了灾?”
举个非常具体的例子。
但类似的事,却每年都发生在匈奴统治下的草原,发生在匈奴这个‘百蛮大国’内部。
语调低沉的发出一问,便见王陵侧过身,与曹参、阳城延二人稍一对视。
或者说当今时代,所有草原游牧民族的‘副业’;放牧蓄养的具体事宜,甚至都是被交给奴隶去做的。
“若勿论时节、勿念及匈奴南下、北退之俗,单论:胡虏已攻掠汉地,不心满意足则必不走,当如何?”
“如此,陛下便须调兵遣将,更或遣关中兵援边,以防胡虏肆虐北墙。”
很明显,在目前的状况下,刘盈不能以‘匈奴人有没有可能侵略’的判断,就排除边墙的安全隐患。
而从刘邦身陷白登之围,到冒顿率军逃走的短短七日时间里,唯一让匈奴人改变既定战略的,就是时间。
在汉室,无论发生怎样程度的灾荒,都永远不可能发生‘某郡或某诸侯国抢夺隔壁郡,并奴役该地区人口’的恶性事件。
每年的这一天,都会有无数的匈奴人昂起头,无论自己在哪里,都会立刻丢下手中的所有事,转而飞奔向部落选定的过冬地。
就见几位老臣稍一对视,终还是由王陵作为代表出身,对刘盈缓缓一拱手。
——没错,如今的草原,就如几千年前的华夏大地一样,还处于部落林立的奴隶制部落文明阶段。
因为如果再晚一些,哪怕只是晚了半天,都很可能被突然降临在草原的齐膝厚雪,彻底掩埋······
到太祖高皇帝刘邦御驾亲征,于单于冒顿会猎平城,则是冬十月初。
所以刘盈很清楚,丽寄说的没错:匈奴人如果打算大举南下,那必然是在汉室秋收之后,即秋八月中下旬之后,且必然会在冬十月初十之前退走。
“今匈奴遣使而来,虽其帽多不恭,然当不至再起战端,徒增损耗之地?”
如是想着,丽寄不由疑惑地摇了摇头,索性也不多想,继续思考起匈奴人可能南下掠夺的方向。
见刘盈如此提问,丽寄也不多想,只稍一沉吟,便径直道:“若胡南下而来,当分攻、掠二者,陛下自当酌情分论。”
而后,便又是对刘盈一拱手。
“会是什么事呢······”
“云:主不可因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神情严肃的道出这番话,丽寄便稍低下头,一刻都不敢耽误,认真推断其匈奴人可能南下攻打的方向来。
而对于这样一个野蛮到颇有些特殊的文明而言,秋天到冬天这顿时间,并不是享受收获的时间,而是伺机掠夺,争取储备更多过冬物资的黄金时期。
——汉六年,韩王信于马邑献降匈奴,正式在秋九月!
——冬十月初十,是每一个匈奴人铭记于内心深处的时间。
“陛下。”
而这,也体现在匈奴每一次大举南下,对汉室用兵的时间节点上。
“然今,吾汉家之北墙东西逾万里,若不先知敌从何来,又早做调动,待敌大军临城,恐为时晚也······”
而在丽寄身前,曹参、王陵等老臣,却是被刘盈这杀气腾腾的架势吓了一跳!
作为一个久经沙场,又自幼跟随在父亲丽商身旁,见惯战阵杀伐的精英,丽寄纵是于朝政稍有愚钝,也已经反应过来了;
“陛下。”
对于各部落之间的征讨,匈奴单于庭也只遵从草原最原始的法则:谁打赢了,谁就是对的。
因为在草原,强大,就是最大的正义;弱小,则是唯一的原罪。
——能让刘盈这般如临大敌,甚至不惜以‘不考虑匈奴人南下、退走的时间,只考虑应对方桉’来作架设,那就很有可能是刘盈,得到了什么至关重要的消息!
而这个消息,让一向沉稳的刘盈一改往日做派,不惜身着甲胃前来,在这尘封多年的演武殿,于汉家群臣商议因敌之策······
“若为攻,当以右贤王部为帅,幕南、河套各部族为从,以胡骑数万集兵,以攻边塞重镇。”
即便匈奴的出现,将草原继东胡之后再度统一,但也并不意味着草原自此成为统一政权,而是更像一个松散的部落联盟制游牧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