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不起折腾,逃亡路上,身体欠佳,一天夜里他们休息时,儿媳妇找到了书生,说,再这么耗下去,不是个办法,她递给书生一把刀,说,爹爹,您把我给杀了把,用我的肉救两个弟弟,救我相公。”
“这个故事是谁写下来的呢?是书生自己吗?还是他说给了别人听,但是这种事情,不可能对别人乱说吧,万一那人去报了官,抓了书生的大儿子呢?还是等他大儿子死了,死无对证了,他才说了出来,毕竟一个人心里藏着这样的秘密,心里总是不舒服,老师您说是吗?”
“我有个疑问。”
“书生含泪杀了儿媳,分了儿媳的肉,隔天,他们就走出了森林,一路北上,出了关,在塞外当了牧民,一辈子都没回过中原。”
“有可能,但是读者总是喜欢在作者的行文中寻找蛛丝马迹,对应时代,对应当时发生的任何事件,捕风捉影不是吗?因为他是读者,他就可以肆意地解读,从自己的阅历,以自己的观点,有的甚至自诩作者的代言人来分析,解读作者的作品。对不少人来说这就是带给他们的乐趣吧。”
“这则故事可能也是源自创作吧。”
“历史重演啊!那书生答应了吗?他是什么反应呢?”
“你说。”
“故事不能够就只是故事本身,不批判,不影射,和作者本人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单纯的作为一个故事吗?我说不清楚,怎么说呢…
“因为只要创作过故事的人就应该知道故事很难不带上作者自己的色彩。”
“那创作者是想表达什么呢?五代十国的混乱?人性的泯灭?还是作者想影射什么时代乱象?”
“或者它只是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