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空快步走回办公室,抓起外套和背包。电话那头的声音因为实验室讯号不好而有点听不清楚。
“今天查房的时候发现他人不见了,没有外出记录。请问他有联系您吗?”
现在还有挽回的余地吗?
有治疗的办法吗?评论里有粉丝提问。
百夜回答不了他。头顶上的星空也始终沉默着。
儿子的态度,“那几次还是幻说要来拜访你,我才勉为其难……”
号码显示来自幻所在的那家疗养院,电话另一头是个年轻而严肃的女声,问他是不是石神千空先生。千空才知道幻在入院时填的紧急联系人是他。
幻需要一个人在黑暗的丛林里重新寻找。他不能再去打扰他。而自己也是一样。
今天
千空感觉头脑里先是传来一阵嗡响。他歪着头,用肩膀和耳朵夹着手机,听着那边急切追问的声音,愣愣地注视着自己倒映在窗玻璃上的影子。
有很多诊所,也有类似的互助组织。心灵魔术师回复道。但是我想最重要的,是找到真实的爱,那是一种让你一个人在黑暗的丛林中也不会害怕、不会迷失的力量。
一定是这颗心确实产生了私念,才会在那时候没能控制住自己,并在那之后采取了错误的决策,只希望自己得到惩罚,甚至谅解。
看到这儿千空就不再考虑着什么时候打电话到疗养所了。
那通电话打到千空手机上的时候,他刚好离开实验室,在自动贩卖机旁边的休息区喝咖啡,脑海里做着演算,差点没注意到手机的震动。
不是工作和研究,不是宇航大会,而是他家和百夜家的柴米油盐。和家人谈论家人是多么自然,像呼吸一样。有时甚至似乎感觉到幻就坐在他们的身边,笑容灿烂地加入他们的谈话。不是作为完美的心灵魔术师或者社交家,而是他们家的一份子,这个家的一部分。
“幻他出什么事了吗?我马上过去。”
一场小雪过后,东京正式入了冬。行道树的叶子也终于落光了,千空从百夜家搬回了他和幻的那个家。虽然这里只有他一个人,大多时候冷得叫人难受。反正年末前最后一个月经常加班,千空干脆直接住在实验室夜不归宿。
每当回想起跟幻在一起的日子,我就知道非这个人不可。我已经很难想象没有他的生活。他太完美了,完美得让人无需去探知和怀疑我们之间的现实,总让我相信他能承受我的一切。
回过神来,跟百夜谈论的似乎全都是关于幻的事。
几天之后,晚上在初冬寒风萧索的阳台上和父亲一边喝着啤酒,千空终于用语词捕捉到了内心盘踞许久的那些模糊而难以成形的感觉。
在这个过去生活所构建的安全的居所,千空尝试整理这些天来发生的一切,像把破旧的放映机里卡顿的影片掰出来,一遍一遍地重放。起初是一片混乱,重复了多少次后才渐渐有线索浮现出来。他发现对从未试图进入过幻的内心的自己来说,这个过程是如此艰难。心灵魔术师为他编制了一个温暖的摇篮来哺育他的罪恶感,保护恐惧而任性的他,为此不惜把自己的真心剪碎、拆解、重构,只在适当的场合将适当的部分展示给他看。他得把那些碎片拼好才能找到真正的幻。千空没法去假设,如果那个晚上过后他采取另一套更合理的行动,直面自己内心罪恶感与恐惧感,说服幻一起去好好接受治疗,他们的结局会不会很不一样,幻承受的痛苦会不会比现在少得多。但科学家不会后悔,不会纠结那些已经发生的事和已经作出的选择,而且至少在这错误的路线图里,他还是明白了一件最重要的事。
最新的几条,是关于病态亲密关系。其中一条是共依存症,又称关系成瘾式依赖共生。心灵魔术师是这么描述的:
大家也许听说过,共依存的一方是物质成瘾而自理能力低下的人,另一方是痴迷于被需要感的照护者。但还有这么一种情境:伴侣总是施暴,之后又悔恨万分请求原谅;另一方本想断念,又觉得能承受和包容这个人的只有自己。这种情况看起来很像大家更熟悉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但最大的区别是,斯德哥尔摩描述的是绝对的加害者与受害者的关系。但共依存的情况往往更错综复杂,纠缠更深,加害者与受害者的角色会随时发生互换。为无法控制自己而发愁的加害者,既可以是社会功能低下的「被照护者」也可以是靠向受害者赎罪而活的「照护者」;同理,受暴力之苦的受害者,也能成为操纵对方的罪恶感甚至精神的「加害者」。不论如何,当破碎的自我已经不成形状,人只能靠依附于外物--不管是物质还是人还是行为,来确认自己的存在。他们的关系之中只有自我膨胀的假象,不存在真实的爱与意志。他们既是可悲的受害者,也是可耻的共犯者。
躲在百夜家的这几天里他给幻发了短信,也收到过幻传来的报平安的信息。他和孩子都很好。更令人安心的是他发现心灵魔术师还在积极打理他的社交媒体账号,而且好像又新增了不少粉丝。老粉都发现他最近又改了风格,不知道是不是在给新书做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