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的晒盐场也逐渐增多,食盐不再是奢侈之物,进入了寻常百姓之家。
陈郡谢氏、琅琊王氏和秣陵纪氏等顶流士族更是率先主动遣散私兵,交出弩箭和铠甲等禁物,削减刀枪弓箭和马匹等战略之物。
谢安和王勐皆拜为丞相,谢安为南相,王勐为北相。
355年秋,平倭军在庾翼的率领之下,从渤海湾出发,进攻东面的倭国。
司马珂又迁了五万汉人,到倭岛扎根,开枝散叶,使倭岛彻底成为汉人聚居之地。
公元356年秋,司马珂改国号为明。
这次出征,出动了楼船五十艘,斗舰五百余艘,运栽物资的大货船千余艘,除了三万水军战兵,还有辅兵五万余人,可谓兴师动众。
身材矮小如同侏儒的倭人,披甲率不及十分之一,武器仅限于刀枪和粗劣的弓箭,在晋军面前不堪一击。
郡学、县学和乡学逐渐推广到全国,科举取士的制度也在公元360年全面推行。
公元365年,大晋的人口达到了八千万,进入真正的盛世。
公元356年春天,晋军占据倭国诸岛。
至此,士族的力量彻底得以削弱。
这其中难免会有抵触和反抗,也难免出现误伤现象,但是在明帝司马珂强势的弹压之下,各士族只得乖乖认命。
又组建锦衣卫,监察各士族蓄养私兵和私藏兵甲事宜,一旦发现有抗旨不遵者,立即捉拿家主归桉,同时举族贬为庶籍。
与此同时,司马珂禁止士族蓄养私兵,禁止私藏弩箭和盔甲,就算是刀枪、马匹和弓箭等兵器也予以限制数量。
(完)
土豆、红薯在全国各地广泛种植,就算是大灾之年,也鲜有饿死人的现象。
按照司马珂的旨意,岛上九成的倭人,被运送到晋国,然后化整为零,分别卖到全国各地为奴,史称倭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