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分南直隶设省后,中枢将会失去一个可以直接掌控的财政来源,中间不仅多了一个布政司,还多了一个按察司,让南直隶分出去的两个省有了以及的兵马,得不偿失。
哥这次去麓川,可有什么发现和感悟?”
朱由校询问起了朱由检,朱由检却不假思索的回答:“交趾……”
后世人诟病南直隶,觉得应该把南直隶裁撤为两个省,也无非是陷入了“以清度明”的思维罢了。
“原本以为四川、云南的百姓生活就已经让我满足,但麓川百姓的生活却让我眼前一亮,也明白了弟弟所说百姓需求会变的话。”
以往缴纳赋税,也是北直隶和南直隶率先缴纳,因为他们属于中枢直接管辖。
只是在移民分地的政策下,大明的百姓越发富裕,朝廷也越来越有钱。
“麓川之地不像文官们说的那样贫瘠,反而土地肥沃,十分富硕。”
“嗯,去了麓川之后,我才发现移民的利处和移民的重要。”
“弟弟知道吗?我在麓川甚至看到了一些百姓因为不满官府修的路太窄,因此主动凑钱帮官府把路扩宽的情况。”
朱由校感叹道:“山西陕西的百姓,一户人家七八口人,岁入不过五六两银子,所求不过就是能吃饱饭,过年能吃顿肉就足以。”
普通的百姓想要一年赚几十两银子简直难如登天。
“百姓对吃的已经没有什么需求的,而是在出行、住所上有了需求。”
“云南四川的百姓,一户虽然也是七八口人,岁入却有二十七八两,需求已经不仅仅是吃饱饭,而是希望能顿顿吃肉。”
说到这里,朱由校忍不住向前探了探身子:
“倒是麓川、孟养、木邦等府的汉民生活,我看后确实感慨良多。”
这样的主要原因就是两个省都不能拥有完整的淮河防线,也不能拥有完整的长江天险,这也符合犬牙交错的原则。
朱由校脸上露出了追忆,随后回过神来苦笑道:
江南需要注意的只有江西和浙江,而南直隶不过是一个拼凑起来的产物,它更具体的称呼是十四个直辖州府。
想到这里,朱由校就忍不住打量朱由检,愈发不舍自家弟弟的离开。
“到了麓川,当地百姓一户五六口人,岁入却足足有五十余两银子。”
由于入关杀戮太多,江南对清朝极为仇恨,这就让他们无法维持明朝对南直隶的两京制。
皇帝在北,那南直隶就是十四个直辖州府,没必要拆分。
另外,大明是两京制,只要皇权不受限制,皇帝可以随意前往南直隶的南京城居住,这个和清朝、民国、后世皆有不同。
这句话随着时间推移,朱由校更觉得是自家弟弟形容他自己的话。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略逊风骚……”
朱由校感叹着,而他所说的这些东西,虽然曾经的大明也有过这种现象,但有资格和金钱做这种事情的都是地方乡绅。
加上当地的汉人太多,清朝又是小族凌大族,因此也就不得不防。
明知朱由检是明知故问,但朱由校还是高兴的说道:
朱由检不打算前往江南,原因是自家哥哥本来就在江南住了几年,对江南的情况十分了解。
“西海铁路没有竣工,因此我没有底马撒府看看的土民的生活。”
“昆占铁路已经竣工,我们可以把交趾走一遍的同时,乘轮船从占婆府前往琼州府、广州府,然后乘坐火车前往湖广、河南,返回北直隶。”
将南直隶设为江南省后,清朝依旧觉得不保险,因此又把江南省东西分省。
两京制给了大明足够的灵活,皇帝在南
“还有的百姓等不及官府,自己便凑钱修桥修路,着实令我大开眼界。”
只要皇权不受限,皇帝的政令在当地都是畅通无阻的,这也是为什么朱棣迁都北京后,他和后世君王没有像清朝一样拆分南直隶的原因。
可如果齐国有了朱由检,那它就不仅仅是一个藩国那么简单了。
可对于大明来说,让南直隶拥有淮河防线和长江天险,都是为了保障没有任何一股北方势力能直接越过两道防线来进攻南京城。
朱由校对于齐国的不安也是源自于此。
“下一站我们去哪里?”
对于明朝来说,南直隶是明朝崛起的基本盘,而清朝则不一样。
“我去麓川时,当地七成以上人口已经尽数是汉人了,据闻是洪承畴下令,将当地的土民迁移到了麓川西北的底马撒府。”
其次,他就藩开始后,准备的时间就需要几个月,他有充足的时间研究江南。
齐国如果没有朱由检,那它就只是大明治下一个比较强大的藩国。
他虽然觉得自家儿子和自己也可以做的很不错,但却并不认为他们能做的比自家弟弟好。
这一切,都是因为自家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