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朱由检抿了一口茶,淡漠道:
“国朝遭遇十五年天灾人祸,眼下可耕种的七亿余亩土地里,有两亿亩便是花生、番薯、马铃薯、玉麦等物……”
“大明是天下百姓的大明,而我朱家,不过是大明这艘船的修船工罢了。”
“百姓非议如舟船破洞漏水,解决问题,修补缺口即可。”
“这一亩番薯,能抵得过四五亩稻子,五六亩麦子。”
“你我兄弟并非神人,如何能预测百年之事?”
朱由检说着自己的想法,对此朱由校皱了皱眉头:
“以往的盛世,只要百姓能吃口饱饭便是盛世,哪怕只吃番薯和番薯藤,只要能吃饱,能活命,便是盛世。”
“然而,眼下时过境迁,千古不同。”
“如此算下来,这十亿七千余万亩耕地,除去种植瓜果蔬菜的田亩,岁产也不过十四五亿石米麦罢了。”
“如果用上化肥,番薯可亩产七八石,土豆可亩产三四石,玉麦也能亩产两石。”
“这些个东西好吃吗?不见得……吃它们只是为了活命罢了。”
朱由检给朱由校亲手泡了一壶茶,缓缓开口道:
“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情,你我已经做了几代人才能做到的事情,够了……”
“若是真的劝不住,那便视情况而松紧,但原则问题不能退步。”
朱由检没有小看大明的潜力,在他看来,眼下大明虽然人口很多,但适合开垦的地方也很多。
“弟弟觉得,国朝百姓若是想要达到顿顿有肉吃,年年有新衣,那我应该如何做?”
眼下的拖拉机虽然原始,但只要产量大,数量多,那也能让大明的农业发生质变。
“国朝万历初年,大部分百姓能过的舒服也因为如此,日后也会如此。”
“况且,只要有机器在,有化肥在,只要工业一直发展,温饱问题便不是问题。”
“只要抓好教育,锤炼好统一的思想,伴随国朝百姓接受的教育提高,后继者依旧能听进去百姓的所需,那大明还可传百年。”
“百姓停种了这些,转而吃米麦,那国朝的土地就只够他们吃米麦了,一些诸如肉、桑杂类的价格便会上涨……”
“十年之后,国朝耕地恐不下十八亿,而人口至多不过三亿。”
说到这里,朱由检脸上露出一丝苦涩:
“萧规曹随,哥哥只需要按部就班,坚持十年即可。”朱由校毅然决然的回答。
“可若是这水变得汹涌,不知所谓,一昧索取,又该如何。”
“等旱情过去,百姓都会想着吃米麦,吃精粮,这是人向往的,自然不可阻拦。”
“水可载舟,亦能覆舟。”
“届时,百姓人均六亩耕地,亩产因化肥而产出一石四五斗,岁入八九石米麦。”
“可是……”朱由检刚刚停顿抿茶,朱由校就皱眉道:
“大明朝不是我朱家一家的天下,尽管它曾经是,但它未来不能是。”
“若是能达到这样的盛况,国朝百姓就足以衣食无忧,餐餐吃肉。”
“需要解决的,是在原本“不饿死”的基础上增加一些东西,诸如肉食、绸缎之类的东西,而这些也是天灾未降临前,国朝百姓所追求的东西。”
朱由检端起茶水抿了一口茶:
正因为老百姓吃饭的问题解决了,基础教育跟上了,朱由检才会担心思想解放后引起的皇权和民权冲突。
“不能一笔概括……”朱由检摇头打断:
“上善若水,而百姓为水。”
“剩下的粮食,不管再怎么操作,始终也是足够的,富裕的。”
更何况大明接受基础教育的人太多,日后一旦有人稍微改善拖拉机,让其能达到二十世纪初的效率,大明都能利用庞大的工业产能来开垦出几十亿亩耕地。
“重要的无非就八个字……因地制宜,与时俱进。”
“只需十年?”朱由校有些不敢相信,但朱由检却道:
皇权和民权肯定是能共存的,但具体操作起来很有难度,朱由检想动手自己操作也不可能,因为现在民权和民间思想还没有彻底解放。
何维持国朝统治了。”
“三皇五帝时期还在刀耕火种,眼下却已经用上了机器。”
以大明眼下的疆域,哪怕没有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但化肥普及后,养活十亿人是没有问题的。
“十四五亿石米麦,碾磨去壳,能吃的不过十一二亿石,而国朝百姓直接吃下的粮食便有六亿。”
“臣弟早说过,时代变了,国朝对百姓的态度也得改变,对百姓的需求也得认知道才行。”
朱由检这话让朱由校忍不住点头颔首,但却又追问道:
“诚如哥哥所说,国朝十亿七千余万亩耕地,亩产大多一石,只有江南、湖广、四川等地能亩产二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