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兄弟的下一站目标是昆明,而眼下的昆明则是戚家第三代将才戚武隆驻守。
当汽笛声响起,朱由校眺望火车玻璃窗外的长江大桥,不由发问。
镇外,金黄色的稻田连成一片,田埂上是许多干活的老农。
齐王待我
“走,我们下去看看这横江镇。”
“这叙州我记得,当年奢崇明叛乱的时候,便主攻此地。”
得令的仪鸾卫兵马开始乔装检查街道,至于朱由校和朱由检则是来到了横江镇的镇外。
朱由校笑着打趣,朱由检也含着笑意抬头:“学海无涯,未来大明和齐国的许多新政都需要做出各自不同的安排,我得明了一切才能提前布置。”
陆文昭带着十余名锦衣卫护卫他们,同时也告知随行仪鸾卫兵马提前检查街道。
朱由检关切的询问,毕竟从四川上昆明也是上千米的爬升,他不确定朱由校的身体能不能撑住。
提起友人,朱由检想起了人在大理的杨涟。
“这就是长江上游了吧?”
这倒也对,毕竟当初杨涟上疏的时候折了他不少面子,他能敞开胸膛支持朱由检去大理就已经不错了。
说着,朱由检拿出了一本厚厚的书本,打开后提笔开始书写。
“没什么事,就是感觉这里相较成都比较干燥。”
“确实有一些……”朱由检深吸一口气,抬头看着稻田四周的农民道:
可以说,“天启盛世”四个字,直到朱由校他们进入了四川,才能勉勉强强的出现在众人眼前。
八月,伴随着火车吭哧吭哧的声音在成都平原上传出,朱由检和朱由校继续向着南方进发。
朱由检的心里,家人是第一位,其次是百姓,然后才是友人……
不过,在他颔首的时候,朱由校却侧过头来感慨道:
“哥哥,我此行恐怕得去一趟大理,至于麓川……”
朱由校的桌前摆放着木雕和雕刻小刀,朱由检面前则是一摞摞的先秦典籍。
他理应去看看杨涟,只是这次自己带着自家哥哥,恐怕多有不便。
从叙州到昆明还需要一天一夜,不出意外的话,朱由检他们会在前方的横江镇停下休息两个时辰。
“弟弟今日看上去似乎有些疲惫,似乎有些心事。”
“若无弟弟安排,恐怕奢安之乱将不下于当年的播州之役。”
瞧他那模样,朱由校忍不住询问道:
说罢,朱由校转身笑着摆手,示意朱由检跟上的同时也说道:
“哥哥有什么难受的吗?”
他低下头开始书写,朱由校见他有事,便不打扰他,也跟着拿起自己的木雕开始雕刻。
“没来到这里的时候,我没想到此地如此平缓,难怪奢崇明会想要夺下这里。”
“呜呜——”
朱由校活动了一下,觉得没有什么事情后开朗笑着回应。
和朱由检预估的差不多,当火车再度行进一个时辰的时间后,它如朱由检预料的一样拉响了停车的长汽笛声。
“我在想,我走之后,哥哥和燃哥儿会怎么治理大明朝,我寄回来的国策是否会被百官接受且采纳。”
这让身为皇帝的朱由校恢复了不少自信,并且也更加期待起了接下来的诸多行程。
“弟弟自己便不下先贤,还需要看书吗?”
陆文昭作揖回礼,闻言的朱由校微微颔首,转头看向了正在看书的朱由检。
由于东宫的勤政,因此需要朱由校和朱由检处理奏疏的时候并不多,眼下二人都在车上打发时间。
他们的活计,无非就是巡逻田间,防止一些鸟类前来啄食粮食。
“呜呜——”
在朱由校消
过了片刻,火车开始减速,最后慢慢的停下。
“哥哥谬赞了……”朱由检低垂眼帘回应,心里在想自己的事情。
朱由检瞧着他的背影,深深叹了一口气。
朱由检迟疑片刻,朱由校见状也扶起他笑道:
站在乡道旁边,朱由校说着自己的感触,朱由检见状也微微颌首。
“火车还有一个时辰启程,不过我有些乏了,先回车上休息,弟弟自己先看看横江镇吧。”
尽管朱由校这么说着,但朱由检知道,他是对自己去见杨涟而有些不满。
四川百姓的日子比他们想的还要滋润,他们乘坐火车一路向南而去,一路上看到的都是家家圈养牲畜,为本家提供肉食的场景。
想到这里,朱由检对朱由校作揖道:
“回万岁,此地正是国朝仅有三座长江大桥之一的叙州长江大桥。”
朱由校笑着下车,朱由检也紧随其后。
“麓川之行,我一个人前往便可,弟弟说了那么多关于麓川的事情,我正好在麓川多待几日,看看当地情况。”
“呜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