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固若金汤,万无一失。
地势地势。
虽然每年耗费无数的物资,可是朝廷也无可奈何,谁有本事领兵去和蛮族野战,他愿意让贤。
……
孰轻孰重谁也知道。
这一回太上皇口气严厉,史鼐承受不住压力,终于向朝廷如实禀告。
史鼐的桉台上,一边是朝廷的旨意,一边是李达祖的信函。
可是北镇到底是有数万大军的,真要是这般结局,还不如早早的收缩回辽西。
太上皇的问责,很快送到了锦州和金州。
宽阔的北镇却不行,根本挡不住蛮族绕路,也没有实力去断绝后金粮道。
朝廷早就收到了北镇李达祖的急奏,索要援兵。
辽西走廊不光地形狭长,且山多险要,因此此策可以。
他和李达祖都是京城的勋贵,是有不少交情的,两人间并没有什么私仇。
想要守住北镇,就必须要夺回大辽河,在河西驻守重兵,以阻止蛮兵过河,才能护住后方。
总是到了事到临头,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陷入被动之局面。
好了。
北镇到底不如锦州,更不如金州。
锦州的辽东经略史鼐,不但收到了朝廷的,还收到了北镇突围送来的急信。
锦州稳固,则辽西走廊后方,乃至山海关同样也无忧。
蛮族攻城,正面也把兵力铺不开,更不提从山中绕道了。
而形势巨变,蛮族偏是从南方来。
不然锦州失,则山海关危,山海关危,则京师不安。
只不过他不敢提放弃北镇。
弱点就是南边,南边宽广且平原多。
问他是否又像上回一般,看着北镇被攻打而无动于衷。
这也是他为什么不愿支持李达祖的原因。
北镇的确可以失,辽西走廊万不能失。
因此史鼐才因地制宜,提出修堡以拒蛮族之策。
意思不言而喻。
锦州目前只有五万兵,这五万兵是保证锦州不失的底气,绝对不能派出去。
“去问问史鼐和唐清安,北镇被围,二部为何不动。”
这才多久,蛮族就抢先进攻北镇了。
不然不但这几万大军白白送了性命,又浪费了几年来无数的物资。
朝廷哪里有兵可以派去辽东,援兵无非就是锦州和金州罢了,可笑的是,金州总兵前番才提出五年平辽。
北镇当初是为了抗拒蒙古而建成的,因此选择建城的地方,地利在于北边。
野战没有信心,守城还是有信心的。
金州却不行。
北边山多,又依山修建了边墙,在险要地带的堡垒也多。
说来说去,无非是没人愿意担责。
其实没有北镇会更好。
辽西走廊是京城的门户,是最为紧要的地方,史鼐可以如此告知朝廷,无法援助北镇。
朝廷大力支援金州,目的就是为了牵制蛮族,保护辽西走廊,这是金州的职责
蛮族就是想要绕道也无法绕。
锦州不敢派兵去救。
事情可以这么做,话却不能说。
如果没有北镇,把这些年输送北镇的人力物力军力都留在金州,那么史鼐可以向朝廷保证。
史鼐大逆不道的如此想到。
没有城池之利,蛮族大军早就突进,以这数万的新兵,如何能抗拒蛮族。
金州的地利有它的优势,东岸有长白山脉,
辽东经略史鼐破罐子破摔,把皮球踢回了朝廷,朝廷反而坐蜡,只能追问金州。
史鼐叹了口气。
朝廷诸公反而不好受了。
这是百年前的先人们没想到的,如此巨大的优势,后人如何让人强大了起来。
以前南边有沉辽两坚城不提,还有众多大城,因此对于关外的蒙古来说,北镇的弱点不是弱点。
正是这个原因,攻奸他的人虽然多,却还是久在辽东经略之位。
史鼐终于说了实话。
辽西走廊也有自己的优势,尽是山峦。
反而还要向朝廷保证收复失地,哪怕他实际的做法是围绕修固锦州。
可是北镇有实力夺回大辽河吗?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