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很清楚,自己和李景隆的关系,将会被告知父皇,甚至现在蒋瓛马上去的地方,便就是曹国公府了。
“相比下倭国遥远,远渡重洋,去的人是寥寥无几,说到这里,便是皇侄弄的海外招贤馆,确是为本王这些想要海外就藩的,有很深的考虑。”
不过虽然从燕王朱棣这里算是有了明确的答复,蒋瓛还是有些震动。
当这招贤馆法子出来,大伙心中的变化,就很明显了。
真要被这蒋瓛添油加醋一番后禀告给父皇。
蒋瓛闻言,眼中闪过一丝了然道:“下官锦衣卫这边,自然有锦衣卫的路子,便就不劳烦殿下操心了。”
听到这话,朱棣暗道一声不好。
他相信李景隆的为人,绝不会对外宣传,这与他自身不利,更别提让锦衣卫知道了。
是父皇的意思吗。
想到这里,朱棣也不犹豫,直接问道:“此事蒋指挥使从何处听来。”
即便如此,也算是不错了。
李景隆来燕王府并不频繁,在海外招贤馆,藩王新制度下达的时候过来,自然极有可能就跟此事有关。
提供人才,招读书人,甚至是可享用官职,还有那可回大明的说法,无一例外都是在为大明尽心尽力招收人才。
他相信自己的亲卫,绝不可能被人监视这般久而无察觉。
想起父皇多疑的性格,朱棣就感觉头皮发麻。
蒋瓛闻言,先是称赞一番道:“燕王殿下之能,天下皆知,区区倭国,不若是螳臂当车。”
没成想是被蒋瓛被诈了。
这时,蒋瓛似乎是随口问道;“下官听说前些日子,曹国公有意跟殿下一同前往倭国发展,不吃可有此事。”
曹国公李景隆和燕王朱棣之间的关系,竟然是已经深入到这等程度。
想到这里,朱棣阴沉的脸上有些苦涩。
最初的海外封国,其实在朱棣等人的心中,颇有一种发放苦寒之地的感觉。
作为陛下亲外甥孙,皇亲国戚,国公爵位。
那些所谓的倭国浪人武士,朱棣也是见识较多,不过如此。
而被监视都不知晓,绝对不可能。
能够掌控到的情报,便就是知晓李景隆曾经来过燕王府中。
“只是这倭国好打,治理起来怕是有些麻烦,这个中情况,怕是与云南有些近似,土着野蛮,不通教化。”
能干这事的,早前在大军中,也是极为顶尖的探马。
宁可放弃这享之不尽荣华富贵,也要去倭国相助燕王,真可谓是义薄云天,使人惊叹。
那么蒋瓛这个消息,又是从何知晓。
,只懂武力不动筹谋。
的确,蒋瓛其实并不知道李景隆和朱棣谈了什么,没陛下的谕旨,他可没有监视皇家子嗣的权力。
自己不费一兵一卒,就能让其归降,伐倭之事可想而知。
就在朱棣想要说什么的时候,蒋瓛突然起身作揖道;“殿下,下官这边遵陛下谕旨,还有其他事要忙碌,便就不多叨唠殿下了,先行告退。”
朱棣眼神一凝,顿时神色肃穆起来。
即便是朱棣都不得不承认,不管他心中如何猜测朱英,但朱英的这些行为,动作,确实是让人心服口服。
现在只能是祈祷,李景隆那边不出什么岔子才是。
藩地经营多年,哪怕是使些手段,怎得也要网罗一批读书人过去。
而后便就看着蒋瓛匆匆离去。
朱棣倒不在乎这一两人,毕竟大家的目标,都不是这京师里的读书人,像是朱棣,目光更多的是在自己北平的藩地上。
朱棣自信跟锦衣卫的精锐比起来,也是丝毫不差,或许只有在关系情报上,有所差距。
小小倭国,不过大明一省之地,在朱棣的眼中,早就是囊中之物了。
在父皇那里,哪需要什么证据,只要有确切的猜测,怕是自己讨不了好。
审讯之下朱棣也知道,这些倭人早前在倭国,也是有着极高的身份地位,能够没被前元攻没,只是运气使然。
当真是无妄之灾,若是自己有所参与也就罢了,明明自己一点都不知晓,怎得就牵扯到了自个头上。
李景隆要跟他去倭国的事情,朱棣从未与人说过,甚至连家中长子朱高炽,都是不曾知晓的。
因为对锦衣卫这个机构的羡慕,所以在朱棣这里,人虽不多,但也有一批精锐骨干,擅于打探情报之事。
朱棣闻言也被带入了,轻叹道:“是呀,打下来容易,治理可就太费心思了,不似云南,终归于大明境内,一些读书人去得也方便许多,可吸引源源不断的文人前去。”
据说开馆第一天,就有人进去,而后被晋王挖走。
难不成,蒋瓛敢暗中监视自己?
稍稍思索后,朱棣否决了这种猜测。
朱棣齿间憋出一个‘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