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曹化淳等人已经看到了浩浩荡荡的队伍越行越近,赶忙迎出城外,个个脸上都带着激动和振奋。
万历、泰昌、天启、崇祯,人口不过百万的建虏,存在的时间确实太长了。尽管加起来,也就十二三年。
“郭将军劳苦功高,力摧强敌,振大明皇恩,拯救万民,当受杂家一拜。”曹化淳也算个实在人,竟深施一礼。
只要朝廷同意,并向外颁布,那就是朝廷的政策,由东江镇执行。这样一转换,朝廷还能得到好名声,崇祯难道会不明白?
准许百姓自由选择,是郭大靖说服了曹化淳,才做出的决定。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对于东江镇的发展壮大,具有深远的意义。
郭大靖挠了挠头,赧然道:“末将一个粗坏,偶尔记得一句,可不
而官府如果能把流民组织起来,只花费些粮食和路费,迁徙到辽东,岂不是釜底抽薪,使民乱没有了扩大蔓延的基础。
所以,尽管他对于三年或五年之内能够平辽是有信心的,却不会轻易说出口。
对于东江镇来说,安置移民的花费只是一时,移民创造的价值却是长久的,且远远大于花费。
小琴咯咯一笑,说道:“那就好好学呗,谁也不傻,还有学不会的?”
特别是现在,刚觉得被袁崇焕忽悠而恼羞成怒的崇祯,再听别人说几年几年,难免会触到他的痛处。
“名将名将,不出名如何能行?”曹化淳摇头道:“如戚爷爷,令倭寇、西虏闻名而丧胆。”
桂花自失地一笑,觉得自己再妄自菲薄,就有些让人瞧不起了。
西北大灾害,流民遍地,正是民乱之缘。
郭大靖赶忙大礼回拜,谦辞道:“公公过誉,末将担不起。全仗吾皇威德,全仗将士浴血厮杀,方有此胜,非是末将一人之功。”
吴姐的声音又响了起来,比之前比,她显得更加自信。或许,是因为她已经有了新的希望,要踏上新的生活历程。
同时,郭大靖还请曹化淳上奏朝廷,准许东江镇在秦皇岛、天津、登莱建起专用码头,接收自愿前往辽东的移民。
“万岁英明神武,将士效命,平辽灭虏是肯定的。”郭大靖躬身拱手,借此松开了曹化淳的手,慨然道:“请曹公公转奏万岁,东江军必将竭诚报效,奋勇杀敌,了却君王天下事。”
曹化淳的奏疏已经连夜写完,但考虑到战斗还未完全结束,周边估计还有零散的建虏,信使路上不太安全,才没有马上派出。
愿望是好的,可崇祯实在是操之过急,而越是急迫,就越是昏招不断。
毕竟,他的道理说得通,既让百姓能得到安置,又增强东江镇的实力,还给朝廷减轻了负担。
如果说袁崇焕的所作所为象是建虏的奸细,那崇祯的表现,比袁崇焕的危害更大,更象是建虏的卧底。
郭大靖不好甩开曹化淳手,好在还戴着手套,只好强笑着说道:“末将只求为万岁分忧,尽军人本分,对出名却是并不在意。”
当然,东江镇的安置政策会让朝廷有些为难,有些比较的感觉。但这也不是不能解决,可以打着稳定辽东、开发辽东的旗号,是朝廷额外给予的优惠。
“不仅是杂家所愿,更是万岁的期许。”曹化淳的声音变得低沉,可在郭大靖听来,还是有点尖锐,“辽东战事,已历四朝,万岁最大的希望,是能于本朝完成。”
郭大靖并没有获胜之后的倨傲,望见城内出来的人群,便翻身下马,步行几十米,与曹化淳等人见礼。
如果他说三年差不多就能平辽灭虏,那岂不是证明袁崇焕的五年平辽不是虚言欺君?
相信崇祯也会明白这个道理,会同意这个对内对外皆有利的办法。
当然,光送奏疏还是不够份量,曹化淳需要给皇爷送上实打实的礼物。比如代善等奴酋的人头,或是缴获的大旗、盔甲之类的。
曹化淳眼睛一亮,说道:“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郭将军,亦是通晓诗词?”
郭大靖笑了笑,说道:“如曹公公所愿,末将定会再接再厉,成为戚爷爷那般的国之干城。”
有了足够的人口,也就有了足够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才能稳固地占领和控制更大的地盘。
曹化淳寒喧已毕,见郭大靖言行得当,不由得哈哈大笑,与郭大靖携手同行,说道:“郭将军不必谦辞,军兴以来的最大胜利,当之无愧。捷报入京,必然是群情振奋。郭将军的大名,亦将是朝野皆知。”
郭大靖不想吹牛,也不想实话实说。毕竟战争是有意外的,他计划得很好,谁又能保证能顺利实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