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正,在辽东最有威胁的就是东江军,关宁军已经可以排除在外。如果双方的战损相差不多的话,辽东的战局就还能维持平衡。
换位思考一下,郭大靖也会做出和皇太极一样的决定。
要知道,建虏入关是从马兰峪、大安口、喜峰口三处,两万多东江军不可能分兵处处设防。
哪怕伤亡惨重,导致在一段时期不能在辽东继续进攻,可他也没有要在三五年干掉建虏的迫切,更没向皇帝吹大牛。
”
随意地回答着曹化淳的问题,郭大靖的思绪已经飘飞,似乎看到了建虏正带着丰厚的劫掠所得,大车小辆绵延十数里,向着遵化滚滚而来。
由此可见太监领军的效果,定然不是很好。若是虚心放权,军中有得力将领还好说。要是自大才疏,又独断专行,可就坏菜了。
集中主力于遵化,堵住了官道,可建虏要翻山钻林,还是难以彻底堵截。
曹化淳露出赞赏之色,说道:“郭将军身经百战,未尝败绩,杂家自然是放心的。”
“兵之在外,人人思归,当路遏之,必致死战。”
“曹公公放心。”郭大靖颇为自信地说道:“就算没有火炮,我军也不惧建虏。”
但有一点,轻骑逃窜可以做到,想要带着劫掠的人口牲畜、粮草物资安然出关,却是万万不能的。
从太监,也可看出文官领军的弊端所在。基本上都是纸上谈兵之辈,却要经验丰富的武将听命而行,失败也就不意外了。
当然,不到万不得已,皇太极也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肯定要和东江军厮杀较量一番,以求打通退路。
只要让建虏空手而回,此次勤王行动也就达到了目的。
只不过,想要全歼敌人,难度还是很大的。主要的问题,还是兵力不足。
保存实力也要看时候,东江军不惧死战,建虏也同样如此。
打得一拳开,省得全拳来。一战成功,震慑宵小,看谁还敢轻易入关?
停顿了一下,他又接着说道:“兵书有云:归师勿遏。郭将军一定要谨慎小心,不要轻敌啊!”
生搬硬套,只是读过兵书,便敢称“知兵”?
郭大靖相信皇太极这个赌徒,会押上所有。这既是为了后金渡过大饥荒,也是为了自己称帝的抱负和理想。
东江军已是心腹之患,早晚要战斗,在哪里也区别不大。在遵化城下决战,还要更有利。因为,东江军远途奔袭,重武器不足。
同样的思维,郭大靖也认为与建虏死战,只不过是平辽灭虏的一部分。
当然,兵书也没有说错,但郭大靖率军至此,就是要死战到底,争取全歼入寇的建虏,以及跟随入关抢掠的蒙古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