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比如广渠门之战,“莽古尔泰等……止以护军及蒙古兵二千往,见宁远巡抚袁崇焕,锦州总兵祖大寿兵二万,屯沙窝门外。”
而这和郭大靖主张弃守锦州、大凌河等城,是差不多的思路。
“城墙已经修缮完毕,环城壕沟也有三道。”喀尔塔伸手伸着城上的火炮说道:“火炮也全部安放,就是火药的数量不是很充足。”
胜负的天平已经悄然倾斜,数年来,东江镇的人口持续增长,兵力不断扩充,资源日益稳定,武器装备也上了一个台阶。
毛文龙捋须点头,缓缓说道:“本帅,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其实,从历史记载中,也可以约略窥见建虏入关的兵力不是很多。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建虏重新组织了内缩的防线,把最重要的辽沉及赫图阿拉围在里面。
“只要成功地阻止建虏劫掠到人口和钱财物资,他们就支撑不了几年了。”郭大靖吐出一口长气,“要说五年平辽,那只能看咱们东江镇了。”
皇太极在侍卫的保护和几个高层官员的陪同下,正走在城墙上,视察着城池的防务。
本来兵力就不是很多,占了那么多地方也很难稳固地守住。既不能稳固,移民并屯垦耕种,就有可能是为建虏作嫁衣。
绕道入关的计划已经制定,准备工作也将在九月完成,皇太极没有公开在政务会上提出,而是以征讨虎墩兔的名义调兵遣将。
两人相视而笑,那是宏图大志有望完成的欣慰,那是希望之火照耀心中的喜悦。
建虏的兵力捉襟见肘,在史料记载中并不显见。什么号称十万,什么倾巢而出,完全是扯澹。
当然,现在还没有这样的条件。要等到皇太极第二次征讨虎墩兔,彻底解决了林丹汗,基本上控制了关外草原之后。
辽阳。
皇太极的重新布署则是窥到了东江军的弱点,那就是骑兵少,多为步兵,机动能力有限。
郭大靖知道得清清楚楚,满清能够窃据华夏,靠的可不是满八旗,而是成千上万屈膝投靠的汉兵。
但目前统治区的形势,
比如遵化这样的咽喉要地,皇太极只留“甲兵五百,无甲兵三百”,一共八百人守城。
原因很简单,大明有汉奸,里通外国,走私给建虏各种物资,对大明的灭亡,可谓是功不可没。
胜利的曙光,确实已经出现,接下来的“勤王”行动则将把这光散到更广阔的天地,让更多的人看到。
以退为进,其实也是相当冷静明智的谋略。如果东江军贪图土地,分兵占领,便有中计之嫌,可能陷入与建虏相似的两难境地。
而几年来建虏屡遭失败的恶果,正在显现出来。本来就人力缺乏,士兵的损失,很难得到及时的补充。
这场大饥荒,如果不能渡过,建虏的大幅衰落便不可避免,与东江镇的对峙抗衡更将落于下风。
八旗和汉军八旗,满人就算兵民不分,在实际上,也没有了太大的发展潜力。
一是集中兵力,固守更少的据点,弥补兵力的不足,并保证核心统治区的安全;其次则还有诱敌深入,再伺机反攻的意图。
辽东,秀岩、凤城也要弃守,退守至通远堡和连山关,以及草河堡和孤山堡。
反正后金就那么多人口,占的地方再大,也无法充分利用,反倒容易露出破绽,为敌所乘。
济尔哈朗陪在皇太极身边,心情却并不轻松。他已经被内定为留守辽沉的全权指挥,甚至连阿敏,也要听他的命令。
所以,现在的建虏想要有充足的火药是相当困难的。皇太极这么说,也不过是敷衍,稳定军心罢了。
…………………
皇太极点了点头,说道:“本汗王知道了,会派人去解决。”
可东江镇在辽南的稳固,以及战力的提升,最令皇太极感到忌惮,并为此做了周密的防范和布署。
硝磺是军用物资,辽东并不出产,但建虏在得到红夷大炮后,却并不是很缺乏。
为了绕道入关,皇太极留下三分之二的兵力,依然不放心,又再次收缩了防线。
从目前的情报来看,与毛文龙和郭大靖的分析判断差别不大。也就是说,原定的跨海勤王的部队,不需大的调整。
反观建虏,虽然名义上征服了朝鲜,击败了虎墩兔,打破了被围困封锁的局面,但随着东江镇的崛起,又把这些成果都吞噬回去。
辽南,建虏放弃了海州,以鞍山驿堡为前哨,固守辽阳;
一旦东江军既分兵,又过于深入陆地,失去了水师的优势,在建虏铁骑的穿插迂回、纵横分割的攻袭下,遭受惨败也不意外。
就算能够补充,那也要放宽范围,也就是十六岁至六十岁的男丁都要动员,在战力上也会呈下降趋势。
如果让皇太极建起蒙八旗、汉八旗,灭虏平辽的进程又要被拖延下去。只要“勤王”行动大获全胜,皇太极也没有了这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