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态度改变,朝堂的风向也随之而变,谁还敢轻言议和,这可是大事大非,原则性的问题。
………………
可以说,东江镇,或者是毛文龙,堵死了袁督师“五年平辽”的唯一出路。
对于京师的情况,袁崇焕是了解一些的,不全是从朝廷邸报上获知,他有朝中的好友,有派出的耳目。
袁崇焕皱起了眉头,说道:“此事,某亦知之。你且下去,待某深思之。”
现在还有什么办法,袁崇焕会倚重看起来很能打的东江镇,来完成平辽大计吗?
轻轻摇着头,毛文龙颇为不解地说道:“大靖的胆子不小,可对袁崇焕的戒心不如为何这般重。本帅主镇一方,手持尚方宝剑,袁崇焕不奉诏书,岂敢对本帅不利?”
后来,袁督师奏准朝廷由登州改宁远转运粮饷,毛文龙非常担心。
袁崇焕送来的手书中说要发津粮十船,还有慰劳犒赏东江军将士千金,以及猪羊酒面等物。
袁督师也愁啊,比以前更愁。吹牛要命,不知他后不后悔自己的狂言妄语。
…………………
南关大捷不仅使东江镇声名大噪,更使皇帝和百姓看到了平辽灭虏的光明前景,主战之风大盛。
一次斩首八千,就算一年只要打这么一仗,建虏又能撑到几时?
毛文龙呵呵笑着,这般神棍忽悠人的话,他听起来不可笑,倒是挺感动。
但现在,崇祯下了“平奴诏”,强硬的态度已是昭然若揭,“满洲女真罪在必戮,当以复仇为志,须连根尽拔,方能释憾……”
因为,按照登州的漂没比例,从觉华走的话,很可能会完全漂没,颗粒也运不到东江镇。
何贵忠的神情暗然了一下,但随即便又振奋起来。
“众口烁金,大人不可不防啊!”徐敷奏脸现焦急地提醒道:“便是万岁用人不疑,可朝堂之上的舆论,也有不利于大人的倾向。”
“按礼,本帅当赴宁远拜谢。”毛文龙沉吟着,可还犹豫迟疑着未作决定。
“借此大捷,民间舆论在贬低大人,甚至是诋毁,说您劳师糜饷,说辽镇拿着数百万银子,却只能龟缩坚城,连缺粮少饷的东江军都不如。”
毛文龙摆了摆手,打断了师爷的劝谏,笑道:“好,好,本帅哪里也不去。”
身旁的师爷姓赵,跟了毛文龙多年,一直负责书信往来,颇得毛文龙信任。
之前由登州负责转粮饷的时候,每运津运十万,所至只有六七万,这就是毛文龙屡次上奏朝廷,抱怨的漂没。
。
也就是说,袁崇焕打着策略的名义与建奴书信往来,已经行不通了。更何况是议和,没门儿。
毛文龙接到了陈继盛的书信,看过之后,捋着胡须陷入了思索。
至于拖过今年就灾星尽除,毛
历史上,毛文龙就是有着这样盲目的自信,才在自家地盘遭了算计。
现在,粮食运到,并无一点漂没,这让毛文龙不由得犯起了思索。
还有高台堡售粮,崇祯数次下诏阻止,袁崇焕却屡次狡辩不遵,这不是比毛文龙更象军阀?
陈继盛的书信中便是向他汇报,粮食酒肉等物已经尽数运抵旅顺港。
要知道,袁崇焕向崇祯吹嘘五年平辽的方略时,崇祯对于讲和的策略并不反对。
难道,袁崇焕改弦更张,与自己冰释前嫌,要大力扶持东江镇,与辽镇齐心协力,共击建虏?
令毛文龙感到意外的不是别的,而是运来粮食的数量。
“还有传言,说锦州、大凌河等城全无作用,建奴弃若敝履,大人却视若珍宝,言说收复,不过是接收残垣断壁的废城,以此向朝廷索要钱粮,肥了辽西军头。”
听到毛文龙这般说,赵师爷赶忙躬身道:“主翁不可。袁崇焕与大帅素有嫌隙,如今却这般谦恭,恐怕别有图谋。郭将军行前还再三提醒……”
郭大靖是真的担心他的安危,哪怕他以为绝不会有什么危险。
当然,这有点太过于理想化,但何贵忠喜欢这么想,这让他觉得前景更光明,离着他更近。
宁远,蓟辽督师衙门。
金州卫城。
袁崇焕放下文件,澹澹地说道:“本部院前来辽西前,已向万岁言明,难免会有人诽谤诋毁。万岁用人不疑,令某不必过于疑虑惧怕。”
当然,崇祯也不是要真议和,他告诉袁崇焕“朕认为讲和策略只不过是羁縻之术,非长期策略,我军暂时严兵固守,恢复实力,等待以后与其而战。”
而如果从矫诏这件事情来看,袁崇焕要比毛文龙更加的跋扈难制,更加的目无皇帝。
朱由检确实有过这样的保证,还在大学士刘鸿训等人的建议下,收回王之臣、满桂的尚方宝剑,将其赐给袁崇焕,以示信任。
师爷稍微松了口气,说道:“不管怎样,只要过了今年,大帅便再无坎坷,诸事顺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