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在第一时间就将陈松的奏折拿了出来,上面的很多理念,朱元璋看的不是很懂,于是就将自己的大孙找了过来。
……
汤和骑着战马,带着俞敏以及几个随从,在黑夜中奔驰。
儒家理学看上去更像是工具一样,主要是一个敲门砖,是参加科举的一个工具,朝廷所需要的官员有限,所以就会卡人数。
现在陈祖义竟然敢接着闹事,那朱元璋又怎么可能会容忍呢?
看到最后,狠狠的将手中的奏折拍在了桌子上。
“原来是这么回事,俺明白了!”
“遵旨!”
“怎么大半夜来我这里?出了什么事情?”陈松问道。
看上去似乎要比传统科举所说的十年寒窗苦读要多,但仔细算下来,比传统科举要好很多。
所以陈松不得不降低入学标准,招收大量的学生,以此来维持住基本盘。
陈松家门外响起了敲门声,汤和带着俞敏站在门口。
学五年,中学五年,加上大学四年,这就是十五年的时间。
朱元璋冷笑几声,看向站在身旁的朱标,“去给汤和下道命令,明天早上之前俺要见到他,让他速速进宫!”
朱元璋一听这话,眼神一凛,杀气涌动。
你读书三四年能考上,那你就只用读三四年的书,你读书十几年二十几年才能考上,那你就要读十几年二十几年的书。
他看着正在忙碌的爷孙两人,将手中的奏折放在朱元璋旁边的桌子上,就静静的站在一边看着。
将桌子上的奏折急忙拿起,认认真真的翻看。
“这个该死的陈祖义,简直就不是爹生娘养的东西,之前抢了那么多,现在还不知足,还想抢,他真的以为大明还是之前那个样子吗?
听着朱雄英的讲解,朱元璋终于明白了。
这样一来,范围面就要比传统科举广得多。
这次考不上,就只能等下次了,就只能再等三年。
来到书房后,陈松看到了一脸疲惫的汤和以及俞敏。
朱雄英跟着陈松学习了这么多年,自然对陈松的一些思想,有着深刻的认识。
但新学不一样,如果想要让大明进行一次工业革命,那么就需要海量的人才,历史上的工业革命就是由大量的人才堆积而成的,可不是嘴皮子动动就能行。
大门很快就被打开,门童当然认识他们两个,急忙将这个消息禀报给陈松。
只是命令当中没有说明任何事,再加上又催的非常着急,所以继承之后我就想着先来你这里
简直愚蠢可笑,愚不可及,既然他这次要来,那就让他好好尝尝其中滋味。”
陈松创立的这个制度,在这方面没有任何影响,只要你是大明人,不管你的身份是什么,只要愿意,都能够进行学习。
恰逢此时,朱标带着几份地方送上来的奏折进入了御书房。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陈松一夜未睡,第二天下午,终于将奏折交了上去。
这种区别还不是陈松故意要这样整,主要是因为两个学派所面对的问题不一样。
朱雄英站在朱元璋的身旁,朱元璋看着奏折上面的那些内容,时不时向朱雄英询问。
能考中进士的人,哪一个不是苦读十几年的读书人?而且,传统科举,读书时间并没有一个明确限制。
这次新账旧账一起算,定然要将陈祖义的皮扒下来。
夜色浓重,京城的街道上响起了阵阵马蹄声。月亮高高的挂在天上,现在已经是后半夜了。
朱标后退着离开。
过去了这么多年,大明水师的力量,已经不同凡响,早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孱弱的模样了。
“怎么了?有什么事情吗?”
传统科举,基本上是三年一考。
睡得正香的陈松在知道这个消息之后,先让人把他们带进了书房,自己穿好衣服,又急匆匆地往书房赶去。
换算下来,在时间成本上,陈松所创立的这个制度要优于科举。
汤和说道:“今天下午,陛下让人快马加鞭,给我下了一道命令,让我赶在明天中午之前,面见陛下。
把手下的奏折放下,看到了,站在自己旁边的朱标。
参加科举是有身份要求的,必须是良家子,至于那些贱籍匠户商户,根本没有参加科举的资格。
考中进士的人,基本上都在三四十岁左右,少年登科之人少之又少,几乎可以用凤毛麟角来形容。
朱元璋的目光看向西南方向,杀气腾腾,“既然你这次执意要找死,那俺就只能如你的意!”
朱标指指放在桌子上的那几封奏折,说道:“广州府那边又上奏折了,说陈祖义这个家伙,又开始不安分,准备骚扰大明海疆!”
也就是说,考生每三年才有一次机会。
朱元璋看得非常入神,甚至都没有察觉到朱标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