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随着郑氏对南洋的深耕,不断地从大陆迁徙人口到南洋耕种,康熙似乎明白了郑经的想法,这个人是想利用战乱多向外迁徙一些人口,以充实海外新占之地。
为了应对郑氏随时都有可能发起的进攻,康熙在新修建起来的宫殿中召集自己的心腹重臣商议对策。
在这种情况下,康熙知道,即使自己严惩了前线的带兵将领,郑氏也不会承认,而康熙也不会傻到为了讨好郑氏,去屠戮自己的肱股之臣。
康熙虽然想不通,郑经为何一直压制着手下,没有在当初三藩乱起的时候就席卷天下,而是与满清朝廷签订了和平条约草草收场。但是康熙可不认为是郑经短视,一定是郑经有着比统一天下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没想到这些满将依然是当年入关时的德性,根本看不清天下大势,还是一味的以杀戮震慑天下。
看完张勇与王进宝联合署名的折子,康熙气的浑身发抖,他倒不是气满臣肆意屠杀百姓,而是气这些满臣不分时候,外有强敌环伺,随时都有可能寻找朝廷的破绽,以达到撕毁条约的目的。
如今这个屠杀不正好给了郑经借口吗?康熙自从与郑经在天津见面之后,就对郑经加大的情报侦查力度,越是对郑经了解的多,心中就越是恐惧。
应该是郑经认为自己的后方根基并不稳定,需要将自己的后方打造的更加稳定才会进一步席卷天下。本来康熙认为郑氏忙于内政,无暇顾及满清与吴周的战争。
如今郑氏只用了一招将官军屠杀百姓的恶行公之于众,就让天下舆情纷纷,朝廷陷入了被动当中。
随着情报调查的深入,一个兵强马壮的郑氏海寇的形象已经印入了康熙的脑海,他相信以郑经的实力,郑经随时都有席卷天下的能力。
康熙知道郑经的檄文绝对不是为了吓唬他,而是宣战前的舆论准备,大清国马上就要面临郑氏的大举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