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实践是不可少的,就是要看以这些牧草为根基,能不能支撑起一座畜牧业为主的城市。
如果换了小冰河时期,自己要敢这么干,自己也不知道能不能实行起来。
这就是生存的环境决定了一般人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李泰继续道,“正如此,我们除了要学会种草养肥畜牧业,更要教会异族种牧草,让他们完成草原到农耕的蜕变。
这是一个百年计划,一个在自己手上开启,但未来必然要交给后人去不断完善和补充的百年计划。
但李泰清楚,在这个大环境的平均温度上升的时代,这就等于有了天时的帮助,做起这件事来也能事半功倍,可以让自己用最小的代价,去实现同化草原的目标。
那时候,华夏与异族不断争夺的土地能真正向漠北之地推进,扩大大唐的可控疆域!”
把草原原本的草原文明变成一个种草与畜牧业体系的新形态农耕文明。
这对我们大唐来说,控制草原不再是种入不熬出的负担,而是能够生产出利益的产地。
而随着这步完成,第二步就是把这草种洒在万里长城外,铸就一片绿色的草长城。
最重要得是桑干河从幽州到妫州甚至蔓延到云中雁门等地,能成为我们大唐补给前线的重要支撑。
“第三步就是彻底用种草与畜牧的生产方式,让草原百姓停留在某处聚集地,让他们变得如同我
李泰清楚,大唐是真能实现这个计划的,这是唯一一个把漠北,甚至西伯利亚吞入华夏掌控的机会,就算后面的大明都未必有这么个机会。
而李泰唯一的希望是,在自己活着的时候,把这样的战争尽可能的压制,控制,以及消弭,为华夏吞并草原打下更好的基础,真正把这可以养出世界一极的土地收入华夏囊中。
所以我们的计划可以分成三步走,第一步就是在幽州境内进行大面积种植。
这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集齐,哪怕制定的李泰也知道,这真是可能需要百年沉淀的计划。
平均温度提升使得向北方推行的真正有了天时相助。
真正的困难是,随着草种计划一步步的执行,到时候草原文明会对农耕文明进行反噬,农耕文明对草原文明的传统进行侵蚀,相互间的不断磨合,肯定会爆发大大小小的战争。
我觉得桑干河边是不错,只要有水,种不了庄稼,但种植也牧草应该不过分吧。
因为李泰的争得就是这两三百年!
整个窗口期大约两三百年,也就是世界的平均温度又重新下降,如果还没有完成多漠北的改造,没有把这一片土地真正的拿下,那接下来的一千多年到底能不能彻底的掌握这一片土地,那李泰就不知道了。
居无定所是草原的最大劣势,但同样也是草原的最大优势。
为什么中原很难统治漠北,哪怕在大汉时击败了各种异族,依旧占领不下这片土地。
“第二点就是协助他们形成城市与牧草储蓄。
其中最大的原因是,唐朝的气候随着国运的昌盛,开始进入高温期。
而对我们大唐来说,我们怕得是打不过草原民族吗?
只要能撑起一座,那么接下来,第一座,第二座,甚至更多的城市就会出现在草原上!
可以说,这计划按照李泰的想法去执行,那必然是会爆发草原与大唐的战争,只是或大或小而已,这是草原文明向被农耕文明侵蚀,而做出的必然反噬。
王玄策听到李泰的话,有几分愕然,却又仿佛明白了什么觉得很是有道理。
不!我们怕得是深入漠北却根本无法寻找到他们!”
王玄策听到了李泰的话,有些恍惚,却又有些了然,这点他自然是明白的。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派遣到漠北的汉人因为生存环境的逼迫,而不得不被胡化。
这就让草原百姓从居无定所的游牧到固定范围的定居。
同时为了存放这些青储的粮草,草原就不可避免的汇聚成城池。
李泰的想法电光石火一般的从脑海中想过,又是回过神来继续道,
而南下的异族进入了中原腹地,因为环境的优越,所以自然而然的汉化。
“但只要进入这种模式,那草原种草的土地就会有区别。
这是没办法的事,李泰可以肯定以后肯定会因牧草草种而爆发战争。
或是因为觉得自己兵强马壮所以去抢一波,或许是因为看着长城下种植牧草真是连军粮都省了,甚至觉得自己麾下的牧民越来越相似汉人,所以希望重新改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