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把大部分财政收入都投入到军费之中,那么也就挤不出钱来发展内部经济民生了。
奔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大楚帝国还派遣去联系了那几个西蒙古的部落,想要让他们和东掳人干架,可惜人家也不傻……没搭理大楚帝国的请求,甚至连大楚帝国试图通过官方渠道,大批量求购战马甚至大量种马的请求都被拒绝了。
而内部不发展,那么国力就无法提升,甚至会因为长期的沉重军费压力而压迫民生经济,到时候甚至都有可能形成恶性循环。
战。
这些蒙古人也是一大威胁,所以在大军杀入东北的时候,也需要确保长城防线,尤其是蓟镇和宣大方向的安全。
毕竟不优良的马种,没有培育的价值,而数量少也培育不了。
不仅仅是为了夺取辽东,收复汉地这么简单,而是想要彻底的解决东北乃至草原上的重大威胁,使得大楚帝国能够腾出手来进行内部的经济建设,或者是在其他方向进行扩展。
毕竟双方都存在着刚需……他们这些蒙古草原的人想要大楚帝国的铁器,茶叶,布匹以及其他货物甚至枪炮,而大楚帝国也想要他们的马匹。
但是华夏王朝一向来游牧民族的敌人,几千年来都是如此。
简单来说,现在的东掳人还没有完全控制西部地区的蒙古部落,对目前的大楚帝国而言虽然也有威胁,但是整体威胁远不如东掳。
他们也不得不防!
不仅仅是蓟辽和宣大,陕甘防线里的大部分兵力,其实也是为了抵抗东掳人控制下的蒙古人。
东北战役,这是大楚帝国下一阶段最为重要的战略计划。
东掳,就是大楚帝国在北方的最大威胁,一天不把他们给干掉,大楚帝国就要在北方陈兵数十万,耗费庞大的钱粮以维持北方的长城防线。
大楚帝国的敌人,可不仅仅是本族的数十万东掳人,还包括辽阔草原上大批投靠了东掳人的蒙古人呢。
为了防备东掳以及东掳控制下的东蒙古,大楚帝国可是在北方漫长的长城防线里囤兵数十万啊!
其中的几个大部落实力也挺强悍的,东掳人都拿他们没办法。
直接原因就是因为准格尔统一了漠西蒙古诸部,对中原王朝形成了重大威胁,进而导致战争的直接爆发。
这些西蒙古,其实很多就是之前的瓦刺,瓦刺人逐渐分裂,形成了几个大的部落,其中的准格尔部,就是未来的准格尔汗国。
嗯,就是原时空里和清王朝干架的那个汗国,最后被清王朝覆灭,由此大片西北以及草原区域重新归属华夏实际控制。
只答应了出售限定数量的战马,至于大量种马则是被直接拒绝了,只给了少量几匹意思意思。
承顺六年的东掳,人家的地盘可不仅仅是辽东一地……他们还控制着高丽半岛、辽东北边的大片东北区域,大片东蒙古草原,就连西蒙古的不少部落都是受东掳控制的。
至于陕甘那边倒是要轻松一些,因为西蒙古也不是全面倒向了东掳人,其中不少还保持了自身的独立性,不会听从东掳人的吩咐和大楚帝国作战。
从东边的山海关再到蓟镇,再到宣府、大同。
调兵遣将的方向,也不仅仅是局限在山海关一线,那里虽然是重点区域,但是蓟镇以及宣大还有陕甘地区同样重要。
尽管以大楚帝国的国力而言,也不是不能维持,一年几千万军费而已,能支撑的住。
罗志学自然不会让这种情况出现。
不说主动杀出去,但是至少要能守住。
对于这种潜在的重大可能性,大楚帝国自然不会视而不见,所以也是坚决不肯把先进枪炮卖给他们,只肯出售部分火绳枪。
同样道理,这些西蒙古的几个大部落在相互征战,一旦完成了统一后,那么对中原王朝又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历史上的平叛准格尔之战就是这么来的。
但是就和大楚帝国死活不愿意卖给他们大批燧发枪和火炮,只愿意出售限定数量的火绳枪一样,他们也不愿意出售大量的战马以及种马,只愿意出现限定数量的去势后的战马以及极少数种马。
所以在云贵战役结束之后,罗志学就已经实际上开始调兵遣将,为后续的东北战役进行准备了。
不过好说好呆,也算是达成了一定的商贸互换协议。
大楚帝国要的是优良的母马和未趋势的公马,并且数量还不少,人家再傻也知道大楚帝国想要自行培育优良的战马。
如今大楚帝国能够撑住,那是因为统一关内汉地诸省的时候,通过大规模的抄没获得了海量的钱财收入,但是如果持续维持庞大的开支,这些钱不用几年也会花完,到时候国库恐怕就要入不敷出了。
如今大楚帝国是打东掳,但是打完东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