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村令体系的情况弄好,也算今天的事情没有白做了。
村令村尉的事情,其实就好了很多,毕竟,这其中所有的村尉都是新军将士,其中,跟着村令学习已久,有足够的能力担当村令职务的村令人数绝对不少。
崇祯只花了之前整理京中官吏的几分之一的时间,整个村令体系的扩散,就已经全部完成。
交替着来?
村令的事情这么顺畅,崇祯便不由想到了另一个正在铺设的农令体系。
按照该城池中,村落的数量选出相应村尉,然后将这些村尉调度出来,到时候直接扔过去担当村令就好。
新军将士全都是一片忠诚,所以到也不需要过多选择,直接选定需要多少名什么方向的官吏,新军将士中相应符合条件的人手就能直接调度出来,这一块无需过多操心。
这尽管是很合乎情理的,但是与之前京中官吏体系的对比,还是让崇祯油然而生出了顺畅的快乐。
可是,工作有难度,能力高,并不代表着人品就好,事实上,这一批老一辈的吏员,本来就是从业的年限越久,人心就越黑,干的坏事儿就越多。
这样需要能力积累,需要办事能力的岗位上,相应的吏员如果没有崇祯基于能力和办事态度的特赦,按照大明的律法,从上到下只怕都活不下来一两人。
要说能够激励其他农民,肯定就要是他们所知道所认识的人成为了农令,这样的事情对他们来说才具有足够的激励作用。
崇祯大致列出一个范畴,便暂时停了下来。
“或者,从两地交壤处,调动农令?”
在这样的情况下,崇祯要做的,要选择的人手,相当轻松。
毕竟,不仅是报名之后的审查需要时间,而且,要能够报名,肯定就得是村令体系搭建完成,民众对于村令们有了基本的信任感之后才能进行。
这样的岗位,算起来,肯定不会特别多,但是一整个城池之中,需要的人手肯定也不少,所以也确实不是短时间三五分钟就能选定的。
或许......
在那些新军将士们暂时还没有办法做到很好,甚至暂时还没能掌握诀窍的方向,肯定还是要找相应的吏员来进行操作。
“呼~”
但是更远一点的村落,这样的人就不再能起到相应作用了。
所以,现在这个时候,确实很方便将农令体系也一同扩散过去,这能够节省不少的时间。
这,倒确实是个需要考虑的事情。
毕竟,耕种得好,可以直接被提拔为农令,拿朝廷俸禄,并且摇身一变变成朝廷的九品官员,这样肯定会更好。
至于搭配的村尉,则直接从新军将士中再次抽调一批,这样一来,一整套的村令体系就完成了。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底层官吏岗位,技术含量都不高,都能够让新军将士们,在那么短短一两个月的时间之内就学得像模像样。
这样一来,农令本就是本地人,不仅管理上更加容易,而且还可以激发百姓们耕种的积极性。
这一块,因为崇祯早就做好了扩散的准备,以及村令本就是新出现的官职,没有那么多需要积累的经验,所以准备起来是真的简单。
县城之中能有多少村落?比起京城来不知道少了多少。
方向上来说,肯定会以现在已经掌握了官吏能力的新军将士为主。
如此一来,在这些人中,选择足够合适的人手,自然就成了一件沙里淘金的事情了。
这样一来,耽误的时间至少都得是五天十天的了。
正好现在农令还只是被宣布了人员,并没有将之后涉及的管辖范围公布下去,现在将这多出来的村落加进农令的管理之中,也完全不会产生什么不好的影响。
两地接壤处的京城村落之中,所选拔出来的农令,隔壁县城相邻近的村落肯定也是知道认识的。
按照三个村落一个农令的情况来计算,只要派遣十多个人过去,那么农令体系也能够立刻搭建起来。
所以,京城官员中列出相应人员这件事情,就已经不那么简单了。
不够,这样一来,就必须再次经历一次农令的选拔,这也是需要好费时间的事情。
“农令这一块,要不要调那么几人过去县城之中?”
这样,也能够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
最开始想着将体系扩散的时候,崇祯是准备等到村令体系搭建起来,底层的百姓已经接受了村令体系之后,再从他们本地的村民之中,选拔出相应农令来的。
京城城郊有四百多个村落,而他准备扩散的这个县城,估摸着能有四五十个村落都顶天了。
然后,他打开了村令村尉的名单列表。
此外,从京城这个首善之地,调度到小城之中,对于官吏本身,其实算是贬,而不是升,如何调动官员们到达小城之后的积极性,同样是一件相当需要考虑的事情。
崇祯思考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