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很想摸一摸,但知晓事有轻重缓急的赵恒,看着自家好大儿手中仅有的九粒玉米神种,他是真怕出点意外。
“吉儿,速速将其收好!待到年后春耕时分,父皇…父皇在宫中给你整上几亩上等良田。”
农为天下之本务,农稳则民固,民固则邦宁。
短瞬间的大起大落,让赵恒和刘娥有点头晕目眩。
“唯一的缺点,仅是怕涝而已。”
死死盯着自家好大儿手中那几粒黄灿灿种子的赵恒,一瞬间的功夫,变得口干舌燥的他,既想摸一摸这名为“玉米”的种子,又怕一个不小心碰坏了这几粒经由昊天上帝以无上神通赐予下来的神种。
当初在家培育土豆的时候,在仅施草木灰这种随处可见的农家肥的情况下,仅用八十天时间,一斤土豆顶芽种块,便已长出二十五斤重的块茎。
“父皇,娘亲,玉米的神奇之处,不光是体现在亩产量这一点上。”
“十五石…我大宋若是有了此神物……”磕磕巴巴言语之际,抿了抿嘴唇,发觉干渴得要命时,自家好大儿便给自己端来了茶水。
...
亩产十五
言语落罢,正如他预料的那样,自家爹娘满脸都是一副不可置信的模样。
这一幕,令赵恒很是满意!
“此物耐旱、耐寒、耐贫瘠…即便是在那十年九旱的贫瘠地区,出苗以后,在整个生长期不浇水的情况下,此物也能保证一定的产量。如若能在其出穗以后浇上哪怕只有一次水,亩产达到两石以上,理应不是什么难事。”
要不然,朝廷也不可能年年耗费巨资去兴修各种水利工程。所图目的,最终还是为了方便农田灌溉提高亩产量罢了。
然而,在知晓此神物的种种奇妙之处以后,赵恒又是迫切想要见到玉米生根发芽长成收获。
万幸的是,两浙路、江南两路以及荆湖两路,在大力兴修水利工程增加灌溉面积的情况下,开垦出来不少良田。否则,当下这个时候,凭啥以百八十文钱的超低粮价便可购得一石米粮!
“三郎……”轻轻挽着官家的臂膀,刘娥满心激动不已。
与此同时呢,和强汉时期的一千一百万户(六千万人口)及盛唐时期的一千五百万户(约八千万人口)相比,承受了不该承受的巨大压力的宋朝,需要养活的人口数量,已经达到了近两千万户超一个亿这种史无前例的巨大规模。
“是以,只要管理得当,亩产达到二十石乃至三十石的产量,也一点不稀奇。如此这般的话,最多不出十年时间,便可将其快速普及至全国各州各县。”
有此神物,这岂不代表着大宋耕地直接翻了一倍有余!
“天可怜见啊!”抬头感慨了一句,赵恒终于明白为何昊天上帝会以通天跨界的无上神通赐下这种名为玉米的良种。
作为从底层爬上来的女人,当下这个时候,已是激动到说不出话来的她,简直太清楚这种耐寒、耐旱又耐贫瘠的神物,究竟能给大宋带来何种巨大的好处。
哪曾想,自家好大儿道出来的好消息,还远远不止这些。
“父皇,娘亲,以现如今早晚两季亩产可达五石产量的中上田来计算,方才说的十五石亩产量,也是孩儿往少说了许多。此神物,最迟百天即可成熟,且留种极其方便。依照神谕所说,一斤此神物,按方法切成七八块,待到三个月以后,长出二十来斤的成品,并非什么稀罕事。”
两石,也就二百来斤左右。就这,若是按照王迪咨询到的信息来说,他还是往少报了很多很多。
注意到自家男人揉了揉太阳穴时,脑瓜子同样有点乱嗡嗡的刘娥,赶忙扶着赵恒落座,二人缓神了好大一会。
“父皇无需心急,繁育种子一事,孩儿有莫大的信心,在渡云轩中整上几亩良田即可。再就是,昊天上帝降下的神谕中,还有远比玉米更加神奇,亩产至少可达十五石以上的产量,既能作为主食又可当做蔬菜食用的完美良种……”
再加上与强汉盛唐两朝作比较,并非大一统的赵氏炎宋,领土可是要小了许多。
看着已是瞠目结舌的自家爹娘,王迪紧接着又道了一句,“可惜的是,由于此等神物过重,无法破界抵达凡间,孩儿手中暂时没有。”
“我大宋若是有了此地神物,一旦将其普及,人口翻上几倍…应该并无不可吧,莺儿。”
若是再配合上《百科全书》当中的诸般妙法……
别说翻上几倍,哪怕就再翻上一倍,如果能活到那个时候,赵恒都有莫大信心重现汉唐时期的辽阔版图。
毕竟,在这个靠天吃饭的年代,干旱缺水对于农作物产量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瞅见立即变得极其失望消极的自家爹娘,王迪心里一乐,最后补充道:“不过不要紧,转过年的春耕时节,还请父皇在乾元门外再立祭坛,下令全城百姓沿街手举香炉,跪地虔心祈祷,以冲天香火之力破开界面束缚,应该有较大可能获取此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