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朱允熥明知故问道。
“周大人所言极是啊!眼下苏州府主官被杀,受此牵连者多达数十,府衙一片混沌,值此混乱之际,殿下要以江山社稷为重啊!”
“你们都看到了,官员及地主被杀,为何本公子却从他们的眼神中看到了笑容?又或者是,希望?”
今天他这个表态只是给身边的三人埋下一颗种子,等到时机成熟,这三人就是他的前锋。
眼下惩治贪腐的余波还没有散去,满城都是高谈阔论的声音。
三人中,杨士奇是与朱允熥接触最多的,也更能体会到朱允熥话语之中的决意。
一行数人出行在后,想象当中的混乱并没有看到。
要是连这个都进行改制,那整个大明的国体都近乎于推倒重来,其后果谁都承担不起。
虽然挂着户部主事的头衔,但他的主职却是大明民生钱庄的大掌柜,时刻与金钱在打交道,他深刻明白皇太孙对大明未来的期许,而‘民生’二字,则足以看出皇太孙对治下之民的重视。
“公子,兹事体大,个中内情非三言两语所能说清,还需从长计议啊!而今警情民情方为当下重中之重,直隶之民皆盼着公子澄清吏治,还地方以太平。”
他也不说什么救民先救官了,实在是朱允熥的潜在意思把他给吓得不轻。
“要我说这位皇太孙还真是厉害,就为了那些衙役,愣是把自己的老师都给派出来了,这还不止,连本人都亲自出马了,要知道那可
周志清话一出口,杨士奇和王叔英连忙点头称是。
不管是盐茶制度还是军户制度都没有多长的寿命,他说这话的真实目的在于未雨筹谋,他需要有能力而且能够贯彻落实他意志的官员。
“方师之所为是对是错,就交给天下人来评判吧!收拾一下,你们随孤去倾听一番百姓的心声。”
“行了,你们也不用再争了,为官之人说到底终究是为民而服务,高居庙堂者,更应倾听百姓的声音,这也是御史存在的意义。”
“哎,听说了没有?连皇太孙都到咱们苏州府的地界了,据说是那些当官的做得太过份,上面看不下去了。”
而且大明朝最大的地主,要不了几年就会是眼前的皇太孙,因为这个国家的粮食大都来自于军屯。
对于底层的人来说,地球离了谁都照样在转,更不要说日月山河依然还在。
这是一个有大抱负的君王,别的他不了解,但对这一点,他是笃信不疑。
“害!这算什么?我还知道前些日子在城里杀官的那位御史大人是皇太孙的老师呢,那叫一个手起刀落。”
不是他们不想回答,而是这两个阶层全都涉及到国本。
不仅士人尽皆由此而来,就连勋贵也是真正的大地主,可以说大明朝从上到下家中都有为数不少的田亩。
说到底皇太孙现下所做的一切,无一不是想让将来的大明朝既富,且强。
“殿下身系国本,肩负江山社稷之重托,此事。。。是否由臣等代劳?”
杨士奇模棱两可地说了一句,随后便开始转移话题。
对于几人的关心,朱允熥毫不在意地摆了摆手。
眼下大明立国不久,他能看出几人都是真心实意在为他的安危着想。
苏州府的官员确实被杀了不少,但所谓的混乱却只存在于官场,就连商业都没有受到太大的波及。
来了大明这么长时间,他觉得他最应该的做就是掌控大局。
要是再过个一二十年,站在下面的是人是鬼就全靠君王的慧眼了。
刚带着几人在茶舍中落坐,朱允熥就听到了他感兴趣的内容,随即侧耳倾听起来。
宝钞改制是他提出来的,也是他亲自挂帅的,然而负责执行的却是户部,包括后期的梳理和深化也还是户部。
对地主阶层动手,首当其冲的就是他老朱家,但这不是他放弃的理由。
对地主动手,国家必然会发生根本性变化,甚至引发大乱。
“呵呵!确实是兹事体大啊!”朱允熥感慨了一声后,没有再纠结这个问题。
“文能定国,武能安邦,孤对此深为向往之,此言孤与诸位共勉!”
三人的政见不合朱允熥是乐于见到的,他不想任何人成为他的附庸。
朱允熥这个话题有点超纲,除了王叔英欲言又止之外,周志清与杨士奇的脸色瞬间狂变。
“尔等不必多言,不知民生之艰辛,又何以敢言国事?如此小乱就畏缩不前,这不是大明储君的作风,更不是大明君王的的作风。”
见大明的储君要微服出巡,三人的脸上顿时显现出忧虑之色。
他仅仅只是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思路以及足够的重视,为官者只唯上不唯实的现状由此可见。
如果他不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几十年后天下就会矛盾频发,剩下的就是得过且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