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要是连这点皮毛都不知道,那这储君当得就是误国误民了。
这世上从不缺有能力的人,真正缺的是文臣武将的铮铮铁骨,只是这些人不懂得人情世故,往往会为上位者所不喜。
“此乃惠及下天万民之举,如何称不上贤君?”
杨士奇出现在京师并非朱允熥记忆出错,而是他自己想来看看。
杨士奇已经断定朱允熥来头不小,所以他也不打算藏着掖着了,说不定进了这位小少爷的法眼,回去就会向家中长辈推荐他到御前。
至于来京师的原因,当然是被朱允熥强力的施政措施所吸引。
相比于杨士奇的鼎鼎大名,他更想重用一下将来推荐杨士奇入翰林的王叔英。
“小兄弟当是名门之后吧?不仅对钱庄之事有所涉猎,更是对大明的里甲之制都有耳闻,真可谓少年英才,要说不是名门之后,杨寓断然不信。”
有才学不一定就代表有能力,让方孝孺在这个位置上去寻找他心中的正义, 也算是全了他的毕生之志。
“呵呵!”
“在杨寓看来,太孙殿下的霸道只是表面,根本原因在于太孙殿下有自己的治政之策,虽然殿下年幼,但殿下对于国政早已了然于胸,因而才会如此强力推行新政!如今结果一目了然,新政已经开始焕发生机,物价已然平稳,这便是我称殿下为贤君的原因。”
然而令他感到无奈的是,皇太孙所行所思皆与常人大不相同,那是既有武人的作风,又有改制政体的野望。
对于杨士奇的吹捧,朱允熥微微一笑。
霸道为辅,王道为主,这才是应天和人。
方孝孺已经被他提拔到右都御史的高位,官居二品,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他在安插自己的亲信,实际上他知道这个位置是方孝孺最好的归宿。
军事上他自认为也有所学,但这东西再过十年也轮不上他来指手划脚,因此只能从政事上着手。
朱允熥的一声‘何来门楣’让杨士奇的眼神有些发愣。
“哦!此言倒是新颖,京中盛传太孙殿下作风强势,改制更是雷厉风行,如何到杨先生口中就变成贤君了?不应是霸道之君吗?”
虽然继任储君之位还不到一个月,但强势的作风已令世人皆惊。
朱允熥没有自报姓名,而是追问起杨士奇来京的原因。
他觉得他这回应该是遇对人了,说皇太孙霸道并不为过,但既然是大家都认可的事情,那他杨士奇便应标新立异,从旁做出更令人心服的观点。
洪武皇帝的集权行为已经够过份了,还为此搭进去了数万人的性命,皇权可以说已达古往今来之鼎盛,如今储君还要集权, 这是要顺天者倡逆天者亡吗?这也太霸道了。
之所以跑到皇家钱庄来借钱,就是想知道宝钞改制的效果,要是真的能身无分文就能借出钱来,他正好可以上书直言弊病, 只可惜凭他所学,对于皇家钱庄的所作所为挑不出一点毛病。
现在正值皇太孙大肆收权改制的阶段,想入太孙之眼,就必须有过人的本领。
他也没想到会在这节骨眼上碰到三杨之一的杨士奇,既然遇上了,他决定好好考校一下。
“杨先生还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呢!这京师之地卧虎藏龙,就算是名门之后又能如何?天子脚下,何来门楣?”
尤其是目睹继父得罪权贵而被流放戍边, 更加深了他对权力的执着。
他自幼丧父,年幼时曾一度改随继父姓罗,因继父罗性官至德州同知,也算一直处在官宦之家,所以他对仕途有着别样的热衷。
国难思良将,板荡识忠臣,他不希望这些人就这么埋没了。
话是这么说没错,皇帝威加海内,理论上确实可以这么理解,但能说出这种话来也是需要底气的,非皇亲国戚,当朝重臣,绝不敢如此藐视。
“杨先生应是读书人吧?据我所知,大明有黄册, 且十年更始, 无官凭路引不得出, 杨先生此来京师所为何事?”
“是极!是极!不瞒小兄弟所言,我这次入京正是想要一睹太孙殿下的新政之风,宝钞之弊由来已久,没想到不过旬月就已重新焕发生机,非贤君所不能为啊!”
得知朝堂剧变,今年已经二十七岁的杨士奇再也坐不住了,他打算来京师碰碰运气。
都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王叔英作为方孝孺的至交,对国家的忠诚同样不输于方孝孺,靖难之时,此人可以说是全家殉难,而且都是自杀的那一种。
杨士奇心思百转的时候, 朱允熥也认真打量了一番杨士奇。
但仅有正义耿直的左右都御史是不行的,他真正需要的是像于谦那样能力挽狂澜的名臣,这一点不管是眼前的杨士奇还是方孝孺都做不到。
他知道任何事都有破绽, 但是商业不是他的强项, 只能从政策上着手,然而还是一无所获。
“此言大谬也!”杨士奇当即就挥手给予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