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亦自己心里也不清楚会遇到什么样的情况,所以心里想着有点钱,如果突然决定回来,也方便一些。
其实王也自己很怕血,但是真的应了那句话,读书越少,选择越少,当时的选择只有两个,非此即彼,以后总要吃饭的。
出发前三天,辅导员又集中开了一次会。
家里人只是高兴她在读书的时候就能养活自己,并没有觉得王也有多优秀。
钱该怎么花,王亦心里很清楚。
泽岗汽车站、王爷爷家、学校、还有附近的几个景点,王亦都查了一个遍。每个间隔的站台,她都写到笔记本上,以防自己坐过站,王亦的目标就是要让自己像个当地人一样。
最后选择了卫校,那时候的卫校都不用考试,愿意去就去读书。
只有妈妈,觉得王也这样很好,比王亦好。
第三是:学校给每个地区分配了一个老师远程“照顾”,在当地遇到任何自己解决不了的事情,都要告诉对应的老师。
在决定去泽岗后,到出发前的这段时间,王亦准备了很多,大多是一种旅游的心态。
学校每月会提供一点补贴,顶岗是从9月中旬开始,11月下旬结束,总共是3个月左右的时间,学校会补贴1000元,这1000元是在顶岗完成后集中发放,为了防止有些人没有完成顶岗就离开了。
第二是:顶岗的对象,就是对方学校的老师的练习方式,辅导员会一一发放给对应的学生,提前联系,安排好工作的交接。
王也去了卫校后,第一年没什么特别的地方,学校在本市中心城区,她的生活也很好,第二年不知怎的,突然懂事,努力学习,后面的每一年都是班级第一名,有足够的的补贴和奖学金支撑她的学费和生活费。
开会的时候重点讲了几件事情。
陈老师让王亦加了他的□□,这样方便联系,不然发短信实在太费钱了。
爸爸给了王亦两个月的生活费,怕她出去钱不够。
王亦从小学就知道自己的路会是这样,代代传承的教师职业,她又是家里最文静的女孩子,也可以说是最适合做老师的孩子。
第一是:再次确认是否要去,学校要和当地的教育局对接具体的学校和人数,然后安排如何去到那边。去了后的第一对接方,就是当地的教育局。
所以王亦的交际圈里,要去泽岗的人,只有她自己。
吴祉希之前找过王亦商量,想着两个人一起去个地方,也好互相照顾,但是后面她觉得出去的补贴根本不够生活,怕还需要额外支出很多。另外,她想回老家实习,这样可以提前准备考公招的事情,也可以和老家的老师们先打好关系,这样以后公招面试的时候也可以混个脸熟。
吴祉希选择的路就是王亦之前本该去走的路。
吴祉希本来之前也考虑去的,临到出发了,她去找辅导员取消了。
其实当时家里也想送王也去学数控,但是当时考虑数控万一需要很多数学知识,怕王也应付不过来,后来改了卫校。
王亦家,爸爸是挣钱的主力,妹妹王也读的是中专护士,学校有补贴和奖学金,家里的钱主要是供王亦上学的学费和生活费。王亦高中的时候爸爸在广州受伤回到本地,然后就只能在工厂上班,工资微薄,只能刚好共济王亦的开支。
王亦自我介绍的信息发送给陈老师后,陈老师立刻回拨了电话过来,稍微的自我介绍了一下,然后简单说明了一下学校的情况。
学校对于顶岗这件事情没有太大的约束,可以随时自行决定时间回来,学校会按照天数折算费用。
妹妹王也就不一样,在学校打架叛逆,学习也不好,初中读完根本考不了高中。
回老家,去亲戚安排的学校实习,然后和学校的老师打好关系,这样在公招笔试后,轻松通过面试,然后在一个学校安稳的教书。
王亦记住了两个联系方式,一个是顶岗陈老师的联系方式,一个是学校吴老师的联系方式。
在未来每次出行,王亦都养成了要记录公交站到笔记本上的习惯,每一个间隔站台都写了下来,都记在心里,这次养成的出行习惯和积累的经验都为她后面的每次远行打好了基础。
回到寝室后,王亦准备给两位分别发送一条信息。
王亦在和陈老师联系后,稍微反思了一下自己的处理方式是否得体。是不是应该自己先打电话去,而不是用短信。
王亦坐在旁边独自一人,男生寝室的人坐在另一边,看起来很高兴。
看了一下男生宿舍的一群人,王亦叹了一口气。
换地方的事情,比一开始决定去哪里还要快很多,好像是怕王亦后悔似的,事情异常顺利。
吴祉希自己老家也在名单之上,但是在她犹豫之际,她老家的名额已经被别的同学选了,她再去报名的时候就只能选择更远的地方。
下午的时候,王亦还是怕尴尬,还是给吴老师发了一条信息,王亦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