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的好坚定,我知道他有了信念和自己要去的地方,只是没想到,那一别,好多年都过去了。”母亲的语气里没有太多的情绪,可能时过境迁,很多情绪都趋于平和了。
舅舅加入了共产党,这是后来母亲从外公外婆的来信里知道的。他和贺萧去岗位后被分配到了不同的地方,因为志愿者的原因,天天跟着部队走,地址总也定不下来,来信就渐渐地中断了。
直到1947年,变故似乎来得措不及防却又早有铺垫。那是母亲接到舅舅的最后一封信。信里字迹潦草,只交代了自身所在,别的也没多说。信尾有句被涂黑的话,母亲只从混乱中辨认出了贺萧的名字,其余再也看不真切。
后来父亲得到去美国的工作,连同舅舅与外婆,就都一起过去了。
一年后再见面,贺萧入了国民党,他入了共产党。舅舅当时肯定兴奋的不行,这是母亲后来看信得出的结论。
今年我已经六十多岁,比舅舅当年同母亲重逢的年纪还要大上许多。这两位我最爱的人,都在今年离开了我身边。那是温暖突然抽离而去的不适。
“我挺幸福的。”她兀自点点头接着说道“你父亲很爱我,我也爱他。”
“还记得小时候我给你念《红楼》吗?蛛丝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我如今提笔写下这些,只是不想自己遗忘。现在倒回去一看才发现。当年母亲和舅舅人生的每一天,于他们而言都是平凡的一天,但生命的巨变,偏偏就这样无情的降临。
为国家献出什么,不是吗?嘴上总说为了祖国可以随时丢弃性命,但比起艰苦环境下的顽强,不知前途却仍旧奔赴的抗战,长达几年十几年的科研,丢弃生命反而成了最轻易的事情。我知道你会去做这样的人,所以我也要去。就在明天,跟学校的车一起。”
那之后舅舅不再走了,分配给他的房子正好也在离家不远处,是一幢复式小别墅,那里我熟悉。我童年的大部分时光是在那里度过的,舅舅将后院打理得极好,无论四季,花香总飘散在青草与泥土混合的气味里,那是我梦里的味道。
“我以前看书,说时代的车轰轰的往前开。在看见你舅舅的那个瞬间,我才终于有了那种感受。太快了,过得太快了。”
母亲说她当时简直吓死了,她能感到舅舅的情绪不对,可天南海北,许多事情,哪里又能照顾的到。当时她刚和父亲认识不久,两人兴趣相投,在母亲痛苦的这段时间内,无处所说的苦闷也幸好有父亲的开解。
后来再见面是在1954年,那时母亲怀着我,挺着个大肚子。和外婆一起回了北京,那时外公因为身体问题离世已有两三年。
“这天,岁月中平凡的一天。”
“他在后面写了一段不长的关于贺萧的细节,他西服的领带没打好,头发剪短了,军服衬得他很帅气,吃饭不像以前那么准时了。那个时候我就想到了,他同贺萧的关系和以前不一样了,只是没往那方面想,只觉得亲得有些过分。”
“这些你舅舅都不知道,要不是我托人打听,让他回家来一趟,那一面,都不知道怎么才见得着。他当时参加朝鲜战争回来,整个人干瘦干瘦的,就那双眼睛还是乌溜溜的转。他那时候已经是师长了,可我看着却还是和小孩一样,真的,怎么忽然就三十多岁了呢,当年分开还是小小一个,转眼就要步入不惑之年了。”
那天他们对坐着聊天,像小时候一样眼睛互相盯着对方看,只是那种稚子的天真与单纯随着童年的远去离开了,剩下的只有化不开的苦。
“贺萧去台湾了。”
从那时开始,他们俩一直在一个机关里工作。舅舅定下来之后,信也来得多了,往往母亲和外公外婆那儿分开发,消息通得勤快。
“我好想你,好想爹娘,我也好想贺萧。打仗的每一天我心里都在算着时间,有时候眼睛都不敢眯,太紧张了,怕没有道别就不会再见了。”舅舅说着说着眼泪就流了下来,好像这么多年的思念要在这一天全部流露。
母亲哭着说出这句话,长久的分离使他们心力交瘁,那些无法下咽的痛怎么甘心这样吞下。
“我猜到了,他要是不去,这里也留他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