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姝怔了怔,忽而想起那封密信,据说,父皇是看了信才勃然大怒,便急忙去问:“那密信的内容……”因想到既是密信,且连母后都无从得知,他又如何知晓?便又将话咽了回去。
皇后精于谋算,洞若观火,又与皇帝夫妻多年,最是了解皇帝的脾性。如今,皇帝鸟尽弓藏的心思连他都能看出,皇后也定然清楚。
她不敢再去多想,下了马车直奔裴行之的书房,可等到了门口,忽然又顿住脚步。她撇过头挥退了下人,又教春华守好院子,安排停当后回过头稳了稳心神,才伸手推开了书房的门。
他轻轻颔首:“是。”
所以,那些他不好开口的话,不如由皇后替他去告诉清姝。
“有些事,虽明知是死局,却也不得不走。姝儿,圣命难违……”
宁静的日子总过得飞快,转眼已是十月末了。
“于情,我只愿你长乐无忧,可于理……既做了夫妻,我实不愿欺瞒你。”
裴行之是习武之人,早听出是她,况且,也料定她必会过来,不过是在这等她罢了。可她回来的比自己预料得早了许多,裴行之明白,她定然是得了消息便紧赶慢赶,才会来的这样快。
如今她细细想来,裴行之必是知晓内情的,不然,他何以担心忧虑成那样。裴老将军是战场上厮杀惯了的,北境上的大小战事他都未曾担忧,可自打老将军去了石堡城,他便日夜悬心。现在看来,他更像是一早料到了今日的结果……
裴行之见了,自然明白她的心思,便接过了话茬。
是了,母后也这样说……她缓缓垂下了头,耳边又传来裴行之低低的声音。
裴行之却不再看她,只拉她到那张四出头官帽椅上坐了,才叹了一声。
虽说裴伯英并无不臣之心,甚至数月前还主动请辞朔方、河东两地节度使之职,可皇帝到底还是放心不下。裴伯英已然成了皇帝的一块心病,只要他还在,皇帝的龙椅便坐不安稳。
清姝见他递来自己的手炉,愣了一瞬,转而更加印证了心中的猜想。
这日,虽是裴行之休沐,可她仍旧进了宫。不多时,她便匆忙从皇后宫中出来,急火火赶回了裴府。
冬日里日头短,申时末便要掌灯了。二人在书房里聊了许久,及至掌灯时分才出来。其实
他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来龙去脉想必娘娘都同你说了,姝儿还想知道甚么?”
想到此处,清姝不禁打了个寒颤。
原来,当初皇帝执意攻取石堡城,裴伯英执意不从,君臣二人争执不下。恰逢兵马使董延光贪功心切,自请攻取石堡城。皇帝欣然允诺,于是命董延光为主帅,裴伯英从旁协助。可石堡城是天险,攻城谈何容易。董延光损了无数精锐,难以交差,为了脱罪,竟诬告裴伯英阻挠军功。他原本是狗急跳墙,却不料这话正中皇帝下怀。
他晦涩不明地望着清姝,深深叹了口气,继续说道:“姝儿,若我有心瞒你,从一开始便不会与你说起石堡城。”
“那密信的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陛下信了,且急诏父亲回京。”
清姝推门进来,也带了一身的寒气进来。她走的匆忙,全没料到裴行之会站在门里等她,一时没收住脚步,竟与他撞了个满怀。
如今天下半数之上的兵力,皆握在裴伯英一人手上,更要命的是,凡是骁勇些的兵将,大多都是裴伯英一手提拔历练出来的。不管是兵力还是军心,裴伯英都比他这个皇帝更像皇帝。
更何况,他父亲究竟是忠君体国,还是私心藏奸,若是教他这个当儿子的来说,难免有失公允。
言尽于此,他也不好再深说,转而解答起她旁的疑虑。
“你、你早料到我会来?也一早料到,会有今日的结果,是不是?”
“那你为何要瞒我,为何不一早告诉我?”
好在裴行之眼疾手快,一把将她揽住,又向后轻撤半步,卸了些力,才没让她撞疼。又听他轻笑一声,说道:“先别急着问,拿上它先暖暖。”
可清姝还是不懂。她不懂裴行之既已料到,为何不早些阻止这一切,还为何偏要让她从母后口里得知这些。
其实皇帝早想料理裴家,无非是忌惮裴伯英功高震主。
十月的京都已格外冷了,可清姝也顾不得天寒,叁不五时便要回宫一趟。月前,从石堡城传来消息,说是吐蕃举国之力死守,伤亡惨重,战事艰辛。从此清姝便时常回宫,去她母后宫中探听消息。
“不过,这密信的内容我却清楚。姝儿想知道,不妨告诉你。”
原来,是石堡城又有了新的消息。军情奏报只写了短短八个字:“久攻未破,精锐殆尽。”除此之外,还有一封主帅董延光的密信,而信上的内容,皇后却不得而知。可清姝明白,一定是出了大事,不然又怎会八百里加急,速召裴老将军回京。
“至于为何不早告诉你,一来,既知死局,何必教你早早忧虑,二来,是不愿姝儿只听我一面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