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安不信,便去百度了饺子的来源。
正好此处便是铁矿区,每日都能产出大量铁,管道稍微厚一些,浪费些铁,也没关系。
气温越来越低,县衙中已经点起了火墙,刘安所在的房间中还会有下人专门送来熏香火炉,小日子过的异常滋润。
现如今的老百姓不像后世人那般矫情,即便稍微开窗放走一氧化碳使得室内温度略微降低也无碍。
如此过了两日,过着安逸生活的刘安愈发感到不安。
除此之外,馒头包子方便携带和保存,只要气温不是特别高,放个几天不会坏掉,还能直接食用。
而且以如今的建造技术,也做不到后世那般几乎密不透风的程度,即便不开窗通风,也很少会中毒的。
又因为做出来的饺子形状类似耳朵,且此方最初的用意便是防止冻耳,便渐渐有了娇耳的名字,这便是饺子最初的来源。
而羊肉本身也具有驱寒的作用,因此服用了祛寒娇耳汤的民众都浑身生暖,果然当年没有冻耳。
但东汉这个时期,上哪去找酵母?
另一方面也让人多番打听,有无百姓能够负担的起的煤炭售卖。
不需要每个人一大碗饺子,只需要每碗饺子汤中加几个水饺,便能起到御寒的作用。
将发面的方法研究出来后,刘安并未宣扬,甚至严令那几名一起研制发面的妇女禁止
刘安从铁矿区回到九原后,便找来当地医师,让其择可食用的驱寒药物,与羊肉一起切陷,做成了饺子。
除了烧煤之外,刘安还想到了张仲景做饺子防冻耳的典故。
才知道据说是医生张仲景不忍百姓冬天冻伤耳朵,便研制了一个祛寒的方子,名叫祛寒娇耳汤。
只要能够让一截一截的管道连起来,将大部分有毒气体送到室外就可以了。
付招不愧是经验丰富的老铁匠,刘安一说他便明白了此两物的用处,并表示没有问题。
如此,刘安想做的事暂时就安排完了。
第三,以如今的技术,能否做出那种薄而不漏的管道问题。
不过要想迅速将能放下所有家畜的饲养棚建出来,人手肯定是越多越好。
刘安研究出来的方法则是将揉好的面团装入坛中,其上覆干面粉,再将其放在温暖的地方自然发酵,等待一段时间,面便可发好。
刘安发挥自己前世的知识,将饺子制作出来后,又思考发面的方法。
发面制作的馒头、包子等面食,使用方便,口味绝佳,对身体的影响,也比死面制作的食物更健康。
刘安让人尝过味道,确定没问题后,刘安便让林方下令各县,气温特别低的时候,每县要按照此方煮饺子,分发给民众喝。
这日他想到前世在农村看到过的火炉烧煤取暖,再用管道将一氧化碳排到室外的方式。
前世刘安逢年过节和家人一起吃饺子,又一次谈到饺子的来源,家中长辈口中说出来的自然是带有神话色彩的故事。
其实在没有酵母的情况下,发面的方法也是有多种多样的,可用酒酵或酸汁等发面。
以后急行军时,每个士卒携带几日的馒头包子作为干粮,能节省很多时间。
因此用了好几天的时间,刘安和一些擅长做饭的妇女多次讨论和尝试,才终于成功研制了发面的方法。
想到就做,刘安三管齐下,一面命人去山区中寻找煤矿矿区,寄希望于能够天降一个免费的煤炭来源。
不过发面的研究却不像饺子那般容易,前世刘安本就不会和面,所知也不过是借用酵母发面。
死面制作的食物,不易消化,而发面制作的馒头包子,容易消化和吸收,不会对胃肠道造成刺激,长期食用好处还是很多的。
第一便是廉价煤炭的来源,老百姓肯定不愿花大价钱买煤炭取暖,如此廉价煤炭便是必须的。
做法便是将羊肉和一些驱寒的药物混在一起切成馅,然后用面皮包起来煮汤。
只不过管道无法打造的太薄,也没法保证完全不漏气,只能尽力而为。
刘安记得当时张仲景给民众发放的祛寒娇耳汤,每碗汤只有两个饺子,民众喝完就浑身暖烘烘的了。
而且征兵一事已经结束,还有许多闲着的百姓无事可做,刘安便继续招募乡勇。
然后刘安又找到北部铁矿,与付招及那里的铁匠商议火炉和管道的打造问题。
第二,火炉的建造,刘安只记得大致模样,具体内部构造如何,却是不知。
不过此方法刘安要解决的问题有三个。
想到百姓在外忍着寒冷做工,或缩在没有火墙的陋室中瑟瑟发抖着过夜,他就无法静下心来待在安逸的县衙中,不时的就会思考自己还有什么可以做的。
回到县衙的书房,刘安又开始了每日早起锻炼,之后和张辽一起看书练字的生活。
刘安想了想,便觉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