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学堂之争

+A -A

    朱元璋在办理学堂的时候,由官府督办,最后这些招生人员,包括招生目标,全部落在了勋贵,乡绅,地主,大户们的手上。



    或者说,这是朱元璋在编纂蒙元历史的时候,对其进行了改变,甚至是改变了整个华夏族群的潜意识。



    这个中原因,主要在于对象阶层。



    其实这是错的。



    最简单的一条,就是想要当官,首先你要会蒙语,懂蒙文。



    如此,加上朱元璋称帝之前就在南京设立的国子监,整个大明王朝的官办教育,从京师一直延伸到乡村。



    那些连饭都吃不起的百姓学子,根本就不可能有机会到这学堂里去。



    南北的差异矛盾,也是在这个时候,最大化。



    大明中后期,大明全国各地党派,朝堂朋党,几乎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官官相护,官商勾结,也是从这里开始。



    为什么朱元璋能办,朱英现在于京师去办,就变成了开民智了呢?



    受到蒙元的冲击和清洗,最为主要的还是蒙学对汉学的打压。



    这些人一旦学成,他们的出身是干干净净的,没有任何地方的标签,自身也不会形成朋党,对于整个官员体系,都会形成巨大的冲击。



    第一个提出的,正是朱元璋,早在大明建国初,洪武二年的时候,朱元璋就召集了中书省各官员,表达了要普及教育,兴办学堂的意见。



    汉家文学,受到了有历以来最为强力的打击。



    哪怕是庶出,都能享受名额去官府求学。



    所以朱元璋只能开办教育,把读书人变得多起来。



    真实的蒙元,作为第一个自外族进犯中原,且成立王朝的国家。



    尤其是这些朋党人士,哪怕朱元璋已经刻意打压,但在暗中,依旧相互抱团在一起。



    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朱元璋建国后发现,自己大明如此辽阔疆域,人口,竟有一种无人可用的情况。



    朱元璋以惊人的行政效率和与他本人秉性极其不符的慷慨,建立了覆盖整个大明的义务教育体系,几乎是从幼儿园到大学。、



    因为每一个学子,在求学之初,他的身上就已经有了标记,包括政治倾向,也是非常明显。



    这等事情,对于整个古往今来,都算是头一遭。



    其实在义务教育这块,朱英可不算是最早提出的。



    百年,数代传承。



    这便相当于,众多家族,拿着官府发放的补助,给自家孩子进行教育培养。



    他所给予的条件,几乎是非常针对性的,就是那些流民,吃不起饭的百姓。



    而在那个时候,整个大明也是迅速的行动起来,开始建立具备大明特色的教育体系。



    他亲自审定各级学堂的学生定额,每年招入府、州、县的学生达三万多人,他们一律称“廪膳生”(廪lin),所谓廪膳,即官府供应伙食。



    若不是蒙元对于汉人极为打压,尤其是南人,很难为官,这才使得一些基层的南人百姓,得以保留汉语汉字。



    为何现在文武大臣都在强烈的反对,甚至觉得掘了他们赖以生存的根基?



    到了洪武八年的时候,办学规模再次扩大,又令天下建立社学,延伸到县城之下。



    现在问题来了。



    朝堂议事,文书卷宗,皆是蒙语蒙文。



    大明户部这边也全力支撑,除了建校舍、请老师外,学生的待遇也很好,官府除按月供给他们每人“食米六斗”外,还免费供给鱼肉,此外这些学生还享有免役特权。



    私塾教授的,尽皆是蒙文,蒙语。



    首先是忽必烈,他只会简单的汉语,建立蒙元后,也不存在去推行汉学,而是推行蒙学。



    很多人认为蒙元,也是属于中原王朝之正统,他们所用的,所学习的,所提倡的,皆是汉学。



    

    而现在朱英的动作,就是彻底的打破了这个束缚。



    实际上在整个蒙元时期,都在极大力度的打击汉学,打压汉人。



    待学成后,这些学子感谢的不会是大明,而是宗族。



    他们得学的机会,不是大明官府给的,也不是朱元璋给的,而是宗族里得来的。



    甚至于后来的蒙元历代皇帝,听不懂汉语,也不存在看得懂汉文。



    京城的监生那就更不得了,校服全套包了,结了婚的可以带家眷入学,未婚的发钱作将来的婚聘金;外地的学生每年还有带薪探亲假,重要节假日发节日补助。




努力加载中...超过5秒钟未打开,请刷新一下!
【1】【2】【3】
推荐阅读: 女总裁的贴身兵王逆剑狂神妖神记在西幻世界也能靠催眠升级吗?【百合】性爱禁止(双胞胎骨)从白眼公主开始,让忍界感受炮火~【火影同人高H】快穿:在总受文里抢主角攻np斗罗之神界青楼
如果您喜欢【自走棋小说】,请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