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斗争是如此的缠绵悱恻。
我不否认的确有慧能说得那种人,超越常人的悟性,像是拉马努金那种为数学而生的天才。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但你可以让每个人都感受到佛学的乐趣,并满足于自己很聪明的一种快乐感。(类似于各种佛门的小故事,让人听了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很聪明。)
小乘佛法认为, 成佛是很难的事情, 只有经过艰难的努力才能够成佛, 因此能够成佛的人是很少的,具有慧根的人没有那么多。
我在第叁十八章的时候用一句话定下了整个书的理念斗争路线。
这便是慧能走的民间路线,宣称人人皆有佛性,只要顿悟了就能成佛。
有一些跟原着不一样的地方,是我放下来当做差异的伏笔的。
矛盾永远存在。
如果你是一个数学爱好者,希望成为数学家。
说完了南顿北渐的差异,我们再回到人人如龙的理念最大的问题点是什么。
不过现在说这些也没有意义了。
真正的幕后大boss是原着接近彼岸的洪易,但他只能接近,而永远无法达到彼岸。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神秀代表了前者,慧能代表了后者。
换成慧能,他会告诉你, 每一个都是数学家,他们本性就拥有数学才华,只要你顿悟了,立刻就能成为数学家。
为了传教。
因为这更符合人的认知能力,学习与进步的成长空间,神秀承认成佛是很难的,只有时刻不松懈地学习,进步,你才能成长。
这两种理念的斗争,在佛学史上称呼为南顿北渐,两派之间几乎到了生死仇人的地步。
这也里面涵盖的理念斗争,就是我为平安和洪易两人准备的路线斗争。
既然决定先写新书,那就不要吊着大家了,直接讲一讲原定准备写的阳神故事的结局。
那么神秀会告诉你,怎么成为数学家呢?
你要高等数学学好,把自己擅长的数学领域,不断地钻研,不断地进步,去寻找那么一丝的可能, 你才有机会成为数学家。
神秀的理念是,如果一个人要成佛,或者说要成为一个好人, 那么时时刻刻要修行, 不断地进步, 最终才能成佛。
这是我原定的结局章节名。
如果举一个中国佛界的故事,那就有点类似神秀与六祖慧能的斗争。
所谓小乘,即能够达到彼岸的人并没有那么多。
是的,我更同意神秀的话。
虽然很多网文小说喜欢用慧能的话来装逼,但我做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来帮助大家理解这两种理念的差异。
首先我们来看神秀的话。
可能聪明的读者已经看出来了,毕竟我已经弄了很多的伏笔进去了,比如平安一开始就能够看到《易经》等等。
地上不能建天国,尘世不存理想乡。
佛法,佛法,简单来说是让一个人能够成佛的方法。
大乘佛法则认为,人人具有慧根,都可以成佛,可以使得无量的众生达到彼岸。
最终平安与洪易没有分出胜负,各自在道路上前进着。
小乘佛法与大乘佛法之间的区别就是,有多少人可以成佛?
佛法是高深的学院派知识,还是众生都可以传唱的歌谣?
平安是被他找到的最大变
慧能的理念是,你本来就是佛,直接顿悟了,不需要学习,也不用修行,每个人都可以成佛。
放到现实里面,大家就会感受到这种差异。
首先要明白佛法是什么。
因为平安穿越的阳神世界实际上是重启的故事。
但这绝对不是大多数人。
神秀与慧能各做了四句偈,大家应该都知道,但知道这两首诗背后意味着两种佛学路线的斗争可能就不太清楚了。
慧能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但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他的下一句是什么呢?
为了探究自己缺失的部分,洪易一次次重启世界,进行推演观察。
就像对于普通人来说,让他们成为佛学大师,数学家是非常困难的,你几乎不可能把每一个人都培养成为数学家,这不仅是资源的问题,更是生物的多样性决定的。
可能说到这里,大家会有些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人人如龙可以引出的斗争路线,实际上是思想史上非常重要的篇章,即是小乘佛法与大乘佛法之间的斗争。
现在再来看慧能。
原着里面,神机没有给人人如龙给出合适的斗争路线与矛盾设计, 实在是我非常大的遗憾,所以才有了这本小说。
即人人如龙概念的来源,以及现实与理想主义的争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