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四年,有一位重要的人物来到了长安城。
各地方州府前后十几次奏称冯盎谋反,李二也曾命令右武卫将军蔺暮等人征发江、岭数十州兵马大举讨伐。
李跃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个好先生,至少他目前的感觉就是这样。
冯盎,字明远,高州人,原本就是十六国时期北燕君主冯弘的后裔。
而且书院也是有好学生的,除了李泰以外,李跃现在就觉得这河间王李孝恭的曾孙李仙芝就表现的很不错。
这时代可没有眼镜片,如果近视了,自己还真没有办法给孩子快速弄出眼镜来。
李跃知道这是天子正式出行的架势,反正他自从来就没见李二这样干过,毕竟李二老说劳民伤财只为他一个人出行,这太不划算了。
“树脂镜片优势明显,由树脂制成的镜片重量轻,佩戴更舒适,而且树脂镜片抗冲击能力强,不易碎更安全。加之树脂镜片还有着不错的透光性,但我做不出来这东西。据说以前欧洲的眼镜片都是拿玻璃做的。这东西清晰度略比树脂镜片高,还有着较高的折射率,但同样的,玻璃镜片因材料原因重量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佩戴舒适性,加上玻璃镜片本身易碎的特点这玩意弄起来又难度呀,我虽然知道怎么要烧制玻璃,但是要配置一副合格的眼镜可能就裂开了。实在不行就一个一个实验吧。”
李跃也没想着惩罚他们,多大的人了都要面子的,更何况他们出发点也算不错。
这小子认真学习起来,比老僧入定还要可怕。
对于李跃来说,他也认为这样的人受到什么礼遇也不算过分。
但今天如今却大张其事的进行,好像怕人不知道他李二要搞活动一样。
李跃满脸黑线,这两人的答复看起来都很有道理,从回答上来看,李跃也能分出来两个人的性格。
更何况人都是有依赖性的,后世近视了,然后就有了眼镜片,等度数高了再接着去配,这样下去会一直加深度数。
魏征解释说,“冯盎如果反叛,必然分兵几路占据险要之地,攻掠邻近州县。现在告发他谋反已有几年,而冯氏兵马还没出境,这明显没有反叛的迹象。”
但李二这会不服了,对着魏征道:“上告冯盎谋反者络绎不绝,怎么能说反叛的情状还没有形成呢?”
房玄龄杜如晦这会正率百官于城外三十里迎候冯盎。
而且一旦
要不是魏征在中间做了和事佬说:“中原刚刚平定,岭南路途遥远、地势险恶,有瘴气瘟疫,不可以驻扎大部队。而且冯盎反叛的情状还没有形成,不宜兴师动众。”
据说从昨天晚上开始,整个长安城净水洒街,青石垫道,皇宫里不少百骑都四散进入了民间。
也是在武德五年七月十八日,冯盎接受了李靖的檄文,率领部属归顺唐朝,这也真实避免了一场不必要的大战。
“世界上第一枚眼镜片是由水晶弄出来的,水晶这东西我能找到,但是品质好的就难找了。”
后世的学生,你只要做实验,就能知晓,但是到了现在,无论是器具,材料,没有一样是拥有的,所以他喜欢让别人去给他当工具人,自己最后再坐享其成,李跃自认为他不是一个爱出风头的人,当科学家这么伟大的事情,还是交给他人吧,比如说正在实验室被李跃强行安排任务的李泰。
这一下子不由得让长安市民议论纷纷,不知因何而起。
冯盎在隋末起兵占领了岭南一带,由于他治理有方,岭南局势稳定,社会安宁。
“冯氏怕死,因此不敢来朝廷。”
李二被魏征劝了回来,事实证明魏征是对的。
这家伙单纯是被李二一开始干的事情给脏到了,因此不敢入朝。
当眼睛离书越来越近的时候,李跃就不许他再这样下去了,这已经是假性近视的前兆了。
而后,皇帝步行出宫,在宫门迎接这位大人物。
好在自己二哥及时给说明了情况,高州总管,上柱国,吴国公冯盎进京陛见。
日复日,月复月,这种状态连李泰都办不到,但这小子却一直在做着自己的事情。
平时话不多,有时候会自言自语的问自己问题,心里有结果了,就再次一头钻进书本里去。
直接讲的话,这两个小子一个是鹰派,一个就是鸽派。
甚至还亲自下令,今天晚上可以张灯结彩,金吾不禁。
李跃还没到,就听见过来接人的二哥喋喋不休的说起了长安城今天的变化。
但这中间其实也是有冲突的,贞观元年,冯盎与谈殿等人互相争斗,很久没有入朝。
李跃这会也不好说些什么,无奈的叹了口气,“我知道你们其实各个都身怀绝技,但多少要给先生点面子,你回去帮我给他们两个说下下不为例就行。”
李跃靠在柱子边自言自语道。
李跃估计当初也是被颉利给搞的,整个人直接穷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