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每个人心中的想法万千,立场和目的各自不同而言,有一件事却是绝大多数人都认可的,那便是这一次郭昆的行为确实令人不齿。在林觉还在领军和女真人死战的时候,郭昆背后的行径着实令人齿冷。但是,即便如此,倘若说林觉当真要废了郭昆另立新皇的话,怕是倒有七八成的人认为这是大逆不道之举。会认为林觉这么干便是忤逆纲常,坏了规矩,是在走吕中天的老路,是要独霸朝纲只手遮天。这是绝对不能同意的。
京城之外各地州府也同样如此,各种消息满天飞,不知道到底要发生怎样的变故。各级官员心中各有算盘,有的人心怀鬼胎,他们在等待林觉篡位的消息,或者是杀了郭昆的消息传来,那么他们便可以名正言顺的扯旗而反,形成事实上的割据和混乱的局面,以靖难之名起兵了。但更多的官员则心急如焚的等待着京城的消息,他们心中很是矛盾,既不希望向好的局面有所变化,却又知道这一次恐怕不可避免的要发生大事。
林觉深知,在这个时代要想进行一些异乎寻常的改变是需要冒着巨大风险的。儒学根深蒂固的大周,对于君臣父子纲常伦
但是很显然,林觉可不是真的不闻不问。事实上对于外界的议论林觉一直极为关注。每天傍晚,马斌便会来见林觉,禀报外界舆论动向。根据外边的情形,林觉自然要做出应对。
自从那日东华门集会之后,林觉倒是保持着低调。他并没有像很多人认为的会雷厉风行的采取什么雷霆行动,而是从次日开始便开始坐衙办公,处理事务。仿佛外界的纷纷扰扰跟他毫无干系,他也似乎从未说过那些惊世骇俗的话来。
消息一波波的流传开来,仿佛背后有推手在放出消息一般。关于皇帝和林觉之间的一些秘闻居然也开始流传起来,甚至包括一开始梁王府在林觉身边安插眼线,监视控制林觉的举动的事情。乃至进京之后郭昆试图谋杀林觉的秘闻,甚至包括引沈放和刘胜进京之后,皇上欲控制京城,擒拿林觉家眷,断落雁军粮草迫林觉就范的计划。这些让人惊悚且恐惧的消息一波波的在京城和大周各地广泛散播,像是一排排的巨浪冲击着所有人的神经。
随着这些消息的不断发酵,人们对于林觉之前的那番言论的不适慢慢的消失,即便是起初对林觉的行为通批为大逆不道的一些官员和夫子,一些死硬的保守派分子,也因为这些消息而闭了嘴。很多人都转变为理解林觉和同情林觉的立场上来。一个为梁王府全心全意效力,将郭昆送上大周皇帝宝座的大功之臣,却在背地里一直遭受梁王府的怀疑和猜忌,这是何等的不公。而郭昆居然置社稷安危于不顾,在关键时候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而背后插刀,这种行为和资敌何异?更不要说他甚至想要以林觉的妻
林觉深知,蛮干是不成的,自己要想达到自己的目的,必须首先要扭转外界的舆论导向,将人心抓在自己手里。这个时候宣传工作便极为重要了。说操控舆论也好,说公布真相也好,总之,必须要以聪明的方式来创造行事的条件,而不是靠着自己的权力去强行推行。虽然那么做快捷方便,但简单粗暴的行事方式会给所有人留下专权跋扈的不好的感受。会带来极大的隐患。林觉要的是润物细无声,要的是百姓和官员们主动思变,而非自己强加于人。这需要耐心和手段。
没有人知道舆论是如何转向的,正如没有人知道那一波波的内幕消息是如何传出来的,如何散布到大周各地的。一切都像是计划好的一般,有一张无形的手操控着这一切。
儿妇孺们当筹码来胁迫林觉就范,这种行为简直是毫无人性和底线,连街头上的流氓闲汉都不屑为之。
郭昆本来就根基很浅,梁王父子一直在杭州,郭昆也没有什么大的功劳,天下人对于郭昆原本就并不太了解。只不过是命运将郭昆推到了大周皇帝的宝座之上,人们才知道梁王府小王爷郭昆这个人物,才会对他有所了解。而随着这些秘密一层层的被揭开,人们从对郭昆生出的希望转为了失望。若是此时废了郭昆的话,怕是有大多数的人会持赞同的意见了。
连日来,京城内外舆论如沸。在西华门广场上的那场集会之后,林觉石破天惊般的一番话让整个京城都陷入了一种既惶恐又兴奋的氛围之中。林觉的话说的虽然很透彻了,但是对于具体他该要采取怎样的行动,当今皇上的地位将会何去何从,大周将要成为怎样的局面,人们却是一无所知。
因为一无所知,所以便有了太多的猜测。而以前遇到一些大事,总是有迹可循,有由头可以猜测。但这一回众人却是真的摸不著头脑,不知往哪个方向去猜。林觉既无篡位之心,那么便想不透他到底要怎么做了。街头上最靠谱,最能让人相信的消息便是废立之事。绝大部分人认为,这一回郭昆这个皇帝是肯定要被废了。以至于舆论纷纷偏向猜测到底谁来继承大统的问题,倒是对尚在京城的那位皇帝熟视无睹了。
总之,在接下来的十余天的时间里,舆论的风向逐渐偏向于林觉一方。绝大多数人在心里都认为废了郭昆已经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若林觉真的这么做的话,也不应该去指责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