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略看来,这样的办法似乎确实不错,但是在这个世界上,从来就不存在着完美的东西,任何制度都有缺陷, 任何体系都有漏洞,朱元璋的这个体制也不例外。
但是如今的事实证明,这样的体系,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也经不起官吏制度的考验,现实毕竟不是如同他想象的那样万世不变,很多朱元璋制定计划的时候想不到的意外在这数百年的时间里接连发生。
假如你是军户,那么你的儿子也必须是军户,并且还要按照这样的方式一直继承下去。
但是,在当时太祖年间,因为这个体系才刚刚传承了一代两代,相关的问题其实都还没有体现出来,于是,当时也就对此没有什么感受,但是到了崇祯这个时候,问题其实都已经到了严重到无法承受的程度了。
尽管如今的大明仍然还是发生了这样的流民乱局,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满清的存在,那么李自成就如同一个重新崛起的低配版朱元璋,从流民中来,并且以流民来重新铸造王朝。
除此之外,户籍的传承,本身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个人能力。
整个天下的百姓被分为军户,匠户农户以及乐户等等户籍。
从维持稳定的角度来看,太祖把大明王朝的子民分成了不同的户籍,民户、军户、匠户、乐户等等,每一个人有着自己专属的工作户籍,这样就可以让每个人的分工都能确认,就像一个大的机器一样,每个人都在上面或者是一个齿轮,或者是一个铆钉。
整个体系算起来, 其实是相当封闭的。
并且,如果一切符合预期,那么随着人口越来越多,赋税收入增多、兵士越来越强、工艺越来越发达......这样的情况下,其实每个人各司其职,这个王朝就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万世传承。
实际上,尽管朱元璋为了保障自己的这套制度模式能够贯彻实施下去,对那些敢于改动和违反者,制定了严厉的处罚措施。
在户籍制度这方面,自然同样如此。
而关键的另一点,医户也是这样传承的,也就是说,医生也是直接通过出身来定,医生的孩子,哪怕没有这方面的天分,甚至没有怎么学习,也需要担当医生的责任。
“来人,带朕去工匠所看看。”
为了能够让他治理下的大明王朝,能够绵延万世,深感元末混乱无序的朱元璋,之所以会设置这样的制度,其实主要的因素还是为了稳定。
也
可是这些措辞严厉的规定却几乎没有真正发挥过作用。
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可想而知了吧。
这和现在根据地地域划分的户籍是完全不同的,有些偏向于城市户籍和农村户籍的区别,但是比这要严重的多。
不过,这都是后话。
每个人既然都有了自己的分工,那么就不会出现太多的流民,而造成的如同之前元末乱世那样的境况了。
此外他还禁止农民进城打工,规定所有老百姓只能在自己的生活范围内活动,在所有的交通要道上设置了关卡,人们要走出规定地域,必须持有官府出具的路引。
这样的情况下,军户的作战能力自然逐代减弱,以至于甚至打不过同等人数的流寇。
太监还是照常干政,内阁还是行使着丞相的权力,此路不通就绕道走,谁也没把太祖成法当回事。
在朱元璋看来,首先要做的就是维持好当时的稳定,但是只是把现在的人都安排好了还不够, 也要把之后出现的人也安排好。
太祖当年的规划自然也有其中的道理。
而且,就算是没有儿子,只要你的亲戚里有男子,那么就需要拉一个亲戚来充数,如果连亲戚中也没有男丁,也不能就这么算了,无论如何要拉一个人来充数,不管你是坑蒙拐骗,还是怎么样,反正要找一个人来充数。
比如像匠户工匠家的孩子生出来以后就要继续做工匠,军户家的孩子生出来的就必须要继续做士兵。
工匠所或者说匠户所是大明工匠体系的一个缩影。
太祖于是规定每个户籍种类进行世袭,就是说民户的孩子也是民户、军户的孩子就要当兵、匠户的孩子只能去提供工匠服务。这样看来只要不出意外,大明王朝就会按照朱元璋时的样子持续下去,只是一直不断变大而已。
再比如你是一个匠户中的厨子,但是你不会做饭,那也没关系,只要你人过去了就行,你可以做的不好,但是就是一定要你做,而且你一定要做。
权利始终在地方,在富绅,在百官之中,这样的情况下,负责维护规则的人本身对太祖制定的规则不满意,自然就会扭曲它了。
大明的各种职业,其实不算是完全自由的。
既然兴趣来了,崇祯当然也不会有丝毫的等待停留。有了这个想法便直接下令。
比如说,太祖曾明确规定:太监干政者,杀;敢议立丞相者杀等等。
其实也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来将百姓们稳固在原本规定的那个范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