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士设了三榜,取前十人,直接入官场,或下方地方历练,落在六部做闲差,慢慢熬资历;剩下的人进翰林院,继续读三年书。
楚国与梁国通商,也慢慢在跟齐国
建弘帝却说:“得让她吃点苦头。”
第一次科举,新皇帝把此事深深种进了百姓心理。
五年光阴,落在每个人身上都是不一样的。
她要用五年的时间,给世人一个震惊的效果。
时间飞逝,一转眼就是五年。
魏国应对灾荒的能力很差,他们的百姓早已过得水深火热,哪怕低赋税,也不停有人逃走。
“水路出奇的畅通,粮食运回来容易,去岭南也容易。谁不换,将来可别后悔。”
朝廷又说:“岭南地广人稀,谁家有本事开荒,开出来就是自己的。”
她等于是打了个赌。
每个人的想法,都是薛湄在趟雷。
这是他的好奇。
“岭南一年三熟的稻子,可比蜀中的田好多了。”
萧明钰没有跟着,因为薛湄给弥尘法师的海船造好了,萧明钰想跟着出海,去看看海上的生活。
岭南的土地,就是那肥肉。
阿南由乳娘抱着,薛湄和萧靖承站在甲板上,俯瞰黄昏时候两岸风光。
而薛湄的回复是:“给我五年时间。五年之后,欢迎各国派使团去魏国参观。”
此事关乎甚大。
楚国之前推广《千字文》,效果很不错。虽然不可能全民脱盲,但对于有心上进的寒门学子而言,是打开了一条通天之路。
太皇太后被她气得,懒得回信了;奚宝辰叮嘱她,处处要仔细,缺什么跟她说;梁国的宰相宋幕先,特意说了:“若我一把老骨头还能活五年,我一定要去参观。”
她正在满心激动,要去魏国考察、然后接收魏国。
萧明钰和薛池,也是观望态度。
当然,望族们也顾不上去阻拦,因为岭南开垦出来了很多的土地。
王妃的想法,跟旁人总是不一样。
姜瑾依照薛湄那科举制的规矩来,先考秀才,再考举人,然后是进士。
至于秀才,他可以免个人赋税,官府每年补贴他一个人的口粮;举人,他可以免全家赋税,官府补贴他全家口粮。
应考学子高达五千人。
以及家庭。
第911章 尾声(26)
萧靖承丢下一枚炸弹,让小郡王彻夜难眠之后,他进了客房,高高兴兴抱着自己老婆睡觉去了。
大家对此很热衷。
魏国这是死猪不怕开水烫,给自己找个金主。一旦沾惹上了,今后难以脱身。
慢慢的,丫鬟们也有了自己的心腹。
姜瑾登基第一件事,就是开恩科,全国大考,直接把梁国半遮半掩的科举制,推广到整个楚国。
“若是魏国有一点油水,其他人早就吃了,哪里轮得到你?”建弘帝他们,都是这个想法。
太子姜瑾登基,年号延平。新皇帝看似沉稳内敛,实则手段强硬。
这三年,就有专门的夫子,教导他们专门的治国策。
“读书就有光耀前途。”
“这次可是把牛皮吹大了,你真的能收场吧?”萧靖承问她。
而后,谁家先换了一千亩,收获远远比蜀中高,激发了其他人。
这个想法一冒头,萧明钰差点崩溃了。
“凭借蜀中的良田,一亩可以换三亩岭南的土地。”
况且,魏国皇室把地盘卖给了薛湄,若是民意沸腾,起兵造反,第一个杀的就是薛湄了,她那时候还能有什么呢?
她带着三十条船队,装着她的钱财与一万斤红薯、一百斤土豆,前往魏国去了。
他们不再需要昂贵的启蒙,就可以认字了。认字之后,只要心智坚毅,就能念书,就能打破望族对官场的垄断。
建弘帝听说了,远在梁国的太皇太后和奚宝辰也听说了。
望族们想要阻拦,已经晚了。任何民心所向之事,都是无法阻止的。谁想开历史的倒车,历史的滚轮就会碾向谁。
他不能接受!
贵胄们一开始还在观望。
薛湄还不知他做的缺德事。
太上皇和新皇帝一致觉得,想要打消望族对朝政的桎梏,与其和他们真刀真枪,不如给他们甜头,把他们养得脑满肠肥,让他们失去斗志。
建弘帝在四年前就退位了,他现在是太上皇,皇位传给了太子姜瑾。
除了种植水稻,还有土豆和红薯,也是高产量的农作物。
她身边跟着的人,仍是她的戴妈妈。丫鬟们除了几个小的,其他人都没有跟上。不是她们不忠诚,而是薛湄的生意太大了,处处都需要她们,恨不能把她们一个人当十个人用。
议论纷纷里,薛湄从岭南种植的第一批土豆到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