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因为路线的熟悉,这次走过去格外的快,姜老师也跟他们一起的,顺便把他们带到古镇的入口,再回家。
“肯定有这样的啊!”周朗回答。
“有点,我感觉让我到这里面来住,我不是很习惯,看起来每个人家的四合院都是合用一个厕所,肯定有些不方便,感觉比不上那边的新修的民居”王亦回答。
王亦和周朗听了这个话感觉又害怕,有刺激。
“我还在犹豫要不要买一点回去,我自己大包小包的,想想算了。”
而且修大桥的时候,对于两岸的高低落差,争论了很久方案才确定下来,考虑到古镇和山上的寺庙,采取修高大桥,然后过桥以后再下坡递减的方式,所以现在看起来整个大桥就像是盖在古镇上一样。
这些王亦小时候熟悉的东西,现在在大城市里面已经看不到了,但是在古镇上,确实人们日复一日要去接触,要去相处的东西。
王亦这次走过去的脚步放得很慢,终于有时间好好观察一下桥和江面。
“看着他们生活的环境,其实好像并不是很好,没有自来水,家家都有一口井,通了电,但是电线交叉拉扯,感觉好危险。”周朗说。
能看出来,除了家家户户通了点,水和气都是没有的。
一般来说都是一个四合院,然后围绕着中间一口井,因为古镇就在河边,所以井水应该还是比较丰裕的。
蜂窝煤炉上,一直要换蜂窝煤,每次卖煤的过来,每家人都像是进货一样,在外面等着,然后和卖煤的人定好数量之后,卖煤的人会穿着一个长长披风,戴着尖尖的帽子的衣服,把煤送到家门口放煤的地方。
“那岂不是,卖土特产的有可能都不是这边的人。只是借着名头,做生意。”
桥很大,不是一般县镇有的规模,整个桥面很规整,没有突出的风格,姜老师说,这个桥才建好一年,之前如果要到镇上,必须绕很远的路到下游的一座简单的桥面公路过去,如果想快速的到达对岸,也可以做小船摆渡。小型的车子也可以摆渡,还算是方便,但是有风天气或者是大雨天气,摆渡都不会运作,所以很多时候,她上班都会迟到。
“姜老师说,本来他们家也住在这里面的,但是因为想要翻修,政府不让,所以他们把老宅留给老人居住,自己一家人到边上建的新房,好像他爷爷奶奶也搬过去了,现在就出租给卖土特产的商家。”周朗说。
“可以,让店家加热,我们带回去吃。”
姜老师觉得很可惜,但是王亦却觉得这样难得。如果真的开发了,就像给高贵的鸟儿戴上了枷锁,飞不高飞不远,也飞不长。
深秋,初冬的天气,蚊子已经没有了,有的只是天气的寒凉和江上的清风。
一路上,姜老师都在介绍周围的情况,没有形成商业的景区,好几个周围的有名的地方都是本土有名,国家也认证提供保护,但是没有开发宣传。
王亦和周朗在里面买了一个土特产,然后还买了一个有趣的东西,大花布的床单。
有些人家用的电炒锅,有些人家用的煤气炉,门口还放着几瓶待换的空气瓶。
爷爷早年觉得蜂窝煤太臭了,放在家门口,但是家里被偷过几次后,爷爷就把蜂窝煤搬到了家里的阳台上放着。
王亦一次古镇都没有去过,她已经在大桥上来去好几次,远远的看着过古镇的样子。
在很久之后,兴起了古镇的旅游和开发,王亦去了很多古镇,都很相似,小吃都是那几样,每个地方都有炸蟑螂和蝎子,不知道是真的有人买来吃,还是仅仅为了猎奇。
王亦家里早年用煤气炉和蜂窝煤炉,煤气炉主要是用来煮饭做菜,使用的时候需要特别小心,厨房窗户要保持敞开,不然煤气泄漏就很危险。
景区里面有一部分卖特产的,占比很少,不到三分之一,剩下的大多是民居,有些大门紧闭,有些大开着门,能看到里面的生活环境。
“我们一会儿自己买一个来吃吧!”
四点钟出发,不到五点可以顺利到达古镇上面,但是要走到古镇的下面,还需要一会儿。
井上都封了或者盖着盖子,像是怕什么东西掉下去似的,有些水井旁边附上了一个压水的机器,有些电动的抽水,还有大多数,是旁边有个提水的水桶。
姜老师为了陪他们一起走过来,就没有坐车。
以前老家好像家家都有那个床单,但是现在好像都只有老旧的,没有新的,难得在这边有卖的,王亦和周朗两个人都感觉很怀旧,很稀奇,就
他们两个商量决定从桥头绕过去古镇,回来的时候从古镇直接上到桥上,然后再走回去学校。
王亦这次过来都带了羽绒服了,出发的当天,和周朗约在下午四点钟,因为周郎三点过才下课,怕回来的时候太晚,太冷,所以她穿了羽绒服。
现在有了天然气,再去想想之前,几毛钱的蜂窝煤都有人偷,生活状态不同了,人们对物品的看法很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