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老师是一个全能的人,他独自拥有一个办公室也是这个原因。和他一起作伴的是打印机、广播设备等等。
王亦觉得这个铜牛本身的姿态有点好笑,对着门口这个设置也有些玩味。
徐校长带着另一个姓周的同学一起来的,她是另一所学校的,之所以没有跟着他们一起从教育局过来,是因为她自己家就是泽岗的,家在泽岗主城区,她先回了家,然后今天自己过来报道的。
后面王亦还会看到一座她从未看过的大桥。
多年后去海南旅游,导游介绍山门前那雕刻得极美的石屏风的时候,说这个屏风是为了挡住门口那一眼望不到底的道路的煞气的,让游客不要去屏风前后拍照。
王亦一度觉得学校不需要围墙和大门,直到多年后看到有人拿着刀冲进学校的社会新闻的时候,王亦才知道大门和围墙的重要性。
王亦想,如果是学生一进门就看着这样充满力量的牛向自己攻来,怕是读书都有几分害怕了。
她从陈老师手里拉过箱子,然后将箱子朝内,这样别人不容易看到她箱子上的痕迹,至少她不像让别人觉得她拿了一个“受伤”的箱子来的。
学校的大门很矮,一层楼那么高,然后配上一个电动的铁门,平时大门也是打开的。
王亦后面得到的所有关于这个学校的八卦和信息都是来自于这两个人。
王亦真的不知道现在到这里是不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在王亦小时候跟着爷爷奶奶在乡下上学,学校没有围墙,没有大门,学校和周围的山、水、建筑都融合在一起。有了大门,好像在提醒孩子到了该学习的地方,该遵守规矩。有了围墙,好像在明示学校和周围的区别,让本该亲和的学校变得有点疏离。
陈老师热情的招呼着他们走过铜牛的位置,往前到了中间一栋面朝着门口的建筑楼,这栋建筑楼很新,后来王亦知道,这栋楼是后期新建的,一起建造的还有后面的一栋宿舍楼和高中部的教学楼。
胡老师安排他们先在办公室坐着等着,听说高中部也来了一个顶岗的老师,加上他们两个,一共是三个。
这时候自尊心不知怎的,就像白纸上的一个黑点,永远比黑纸上的白点刺眼。
中间这栋楼的一楼是领导的办公室,其他教师的办公室都在各自的教学楼里。
进门后左边的地方有一栋一层楼高的建筑,二楼用板房搭建了新的空间,很容易看出来是食堂,因为门口有两排长长的洗碗台。
左边的居民楼后面有一条小河,要进去学校,要在必须经过这条河上的一座小桥。
在王亦的老家,很忌讳大门口对着什么东西,感觉视野不开阔,会阻挡人的气运。
王亦根据门口的情况在推断学校的规模,要么校区是封闭式管理,要么就是学生人数很少。
以前的学校应该是一个没有边界的场所,现在的学校是一个需要保护的场所。
这栋楼主要是算是科技楼,里面有实验室、会议室、放映室和计算机室。在大城市的学校一般每栋楼都有名字,这边是叫初中教学楼、高中教学楼和中间那栋楼。
一楼的左边,就是教学部胡主任的办公室,他是物理老师,也是教学主任,他是王亦在这个学校接触下来最充满活力、最年轻的男老师。
也许那头牛正是想要将那学校之外的狭隘的观点、短浅的见识给隔绝出去吧!
桥是很平坦的桥,不像王亦老家的河流上那种石拱桥。
车子停在了铜牛的旁边。陈老师下了车,在徐璐和王亦下车的间隙,他走到后备箱把两个人的行李拿出来了。
“我今天还要赶回去泽岗,你们后面有事情就找胡老师,那我这边就先走了!”陈老师说。
无论是徐璐还是周老师,他们都拥有王亦羡慕的外向和开朗。
后来就关心一些生活问题。
徐校长简单的问了一下他们从哪个学校来的,学的什么专业,后期想没想过从事教学。
可能因为提前来,有更多的时间和老师们熟悉,周老师和徐校长已经很熟悉的样子了。
“你们定了住哪里吗?”
王亦的箱子上那条痕迹有二十多厘米,王亦看见后摸了摸手臂,仿佛这条痕迹在自己的手臂上。
可能因为都是女孩子,所以后面又来了一位女领导,自我介绍说姓徐,是副校长。
食堂的前方有一栋老旧的教学楼,这应该是在学校整改维修之前的教学楼,教学楼前有一个地标,一头头朝着门口的铜牛,铜牛在一个高高的台子上面,铜牛本身充满了力量往前拱着背,正对着学校的大门。
好像随着经历的增长,慢慢也会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以前也会执着于自己的观点去争个对错,现在不会了,接受不同的观点,感受这个世界的丰富。
王亦他们以后也是在这个办公室办公,陈老师将他们带来交给胡老师后,就匆忙告别了。